各位尊敬的黨員黨友﹕
大家可有留意到最新的民意調查,顯示政界與市民關係疏離,市民對政治生厭、反感。[1]
其中一項調查中,有44%的被訪者不滿政府的表現,表示滿意的只有11%,亦只有19%的被訪者仍然信任政府。
可是,特區政府疲弱的狀態未有為反對的力量帶來好消息。另一項調查就指出,有高達66%的被訪者不支持任何政團。
有說剛落成的新政府總部和立法會大樓就是為了我們而「度身訂造」的。那麼,這組外表頗為尊貴的建築到底為何而建?為誰而建?
無論大家的答案是什麼,所謂「門常開」只是個笑話,再偉大也根本未能回應還政於民的期望!添馬的建築明顯是便利一眾官員和議員遠多於便利市民。
在香港,投身政府,愈看愈不像是一種實踐抱負和理想的志業,反而更像是一份待遇和回報都很特殊的工作。
香港主要的政治機關的變質敗壞,其實是由政界一族親手造成。得過且過的政客平時總要擺擺姿態、裝腔作勢、用空洞無物的技巧來迴避認真艱難的思考。所謂願景和原則似有還無。
因為,在那個無代表性的小圈子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中,願景和原則根本不會對選舉有什麼幫助,候選人都要有些識見的,只不過「識人」(後台)才是成功的關鍵。
那麼,立法會呢?
無疑,立法機關擁有較强的民意授權,但議會卻受制於功能組別、分組點票和憲制的制肘,因而沒法有效發揮監督政府、推動改革的職能。在四分五裂和吵鬧的議會生態中,議員都要為自己塑造有特色的公眾形象,透過大眾傳媒放大投射,會更有效地引導選民的投票意向。
近年,從政的人要有簡潔的「金句」(soundbite),還要爭取在黄金時段的電視節目亮相,效 果都遠超於撰寫有份量的政策研究報告和高水準的議會工作。精心建立和經營形象的政治人物都明白24小時的新聞生態對各種的消息和即時回應都有很大需要,他 們爭取在相關議題上曝光,先講為快,要讓人覺得自己洞察了一切。不過,有一些意見認為抬高自己的知名度還未足夠,有時還要把對手踩下去,攻守之間,個人形 象更見凸出。
結果,政府官員、議員以及意見領袖將未有深思熟慮的主張,鬥快提出,想做到先聲奪人主導輿論的效果。
即使如此,政府官員和議員都不可能為所欲為的。政府去年企圖硬推的替補機制便是一例。而近日關於「人口政策」的主張,的確為自己營造了一陣掌握形勢的感覺。可惜絕大部份僅停留在宣示立場的階段,而對認真探討實質內容就不見有很大的興趣,豈不怪哉!
這就是大家要面對的政治現實了。
家洛
2012年3月3日
[1] 見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http://www.cuhk.edu.hk/hkiaps/
3月2日—香港電台第3台Backchat討論曾蔭權到立法會交待接受富商款待事件
http://tinyurl.com/7ma3pdz

2月22日—於香港大學舍際辯論比賽總決賽擔任嘉賓評判

3月2日—原址重置皇后碼頭

3月3日—民陣「踢走小圈子、還我真普選」大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