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關心今天立法會外會否因新界東北發展再起衝突之際,更須明白矛盾背後的根源:城市發展觀和城市規劃兩個層次的衝突。
社會上愈來愈多人不信任梁振英政府「新界東北是為香港人而建」的承諾,擔心中港融合和向大財團利益傾斜,與本土永續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梁班子局限於本身識見和受制於既得利益,沒有調和這一層次價值衝突的能力。但在城市規劃的層次仍有化解衝突的空間,因為發展的本意是要讓人活得更好而非找人作犧牲品,而規劃的功能是締造共識而非挑起敵我矛盾。
規劃是為共識而非挑起矛盾
新界東北方案已呈交城規會,共接獲4 萬多份反對意見,屬於歷來最多;排第二多(兩萬多份反對)的前李惠利學院地皮改劃申請,政府已撤回修訂;排第三多(19,000份反對)的中環軍事用地申請,由於有司法覆核,高等法院禁止城規會將規劃圖送交行政會議審批。如果政府執意推行東北方案,將遇上重重阻力,結果因快得慢,這是必須面對的現實。梁班子硬闖下去符合公眾利益?真沒有更好方案能達到政策目標嗎?
公共專業聯盟與學者和關注團體研究後,建議政府以《雙南方案》取代新界東北發展方案,更符合社會公平和永續發展的規劃原則,因而有利締造共識。
《雙南方案》的發展範圍包括「古洞南」及「元朗南」兩部分,共可提供62,000房屋單位,容納18 萬人居住,略多於東北方案的17 萬人。
「古洞南」發展以粉嶺高爾夫球場為主的170 公頃土地,但其中約50 公頃保留作為高爾夫球場及雙魚河鄉村會所,可建房屋單位28,000 間,容納約8 萬人。(參考環保觸覺與和聲關注組發表的方案及姚松炎教授的四贏方案)
「元朗南」發展主要為元朗新市鎮以南的露天貯物場、倉庫、工場及工業用途,並夾雜住宅用地、農地、荒廢禽畜養殖場及荒置植被地,加上現為朗邊中轉房的官地,共約200 公頃,可建房屋單位34,000間,容納約10 萬人。(參考規劃署發表的初步方案)
對比新界東北方案,《雙南方案》有以下特點:
?保育農地:東北方案須佔用可耕農地約60 公頃,但雙南方案只牽涉元朗南小量農地,因此破壞小得多,有利於政府現正進行檢討的永續農業政策。
?關顧老弱:東北方案需搬遷逾千名安居於石仔嶺安老村的老人家, 《雙南方案》則可完全避免。
?修復棕地:元朗南的棕地是土壤污染的源頭。《雙南方案》一石二鳥,不但善用土地發展,更把約100 公頃的棕地修復,足以改善新界環境。
?交通配套:東北方案會將17 萬新增居民的交通流量全部加之於東鐵線,害苦上水至大圍的沿線居民;雙南方案則將交通分散於東鐵線和西鐵線。
?節省公帑:政府在東北方案須投入1200億元,包括300 億元徵地費用,及在614公頃發展面積上共900 億元的基建及公共設施投資。但《雙南方案》由於發展面積只有320 公頃,估計總投入約需900 億元,已包含了額外100 億元作為新貨櫃中心投資及貨運業搬遷補償金,有利經營商和從業員。因此《雙南方案》可節省300億元,而同樣達至18 萬人安居的目標。
發展方案猶如賽跑,起跑時誰快誰慢不重要,關鍵是誰先抵達終點。雙南方案牽動較少持份者:高球場是官地,政府依據協議可以隨時收回,而受影響的香港高爾夫球會在收地後依然在粉嶺保留50 公頃和深水灣原封不動的兩個球場;元朗南有八成是已變成棕地的私人土地,地主的意願是發展而非保育,所以只要賠償安置的條件合適,收地並非難題。
梁振英有一句口頭禪: 「成熟一項推出一項。」東北方案未成熟又何必着急?反之,高球場和元朗南現時只是「研究項目」而非「上馬項目」,若果不提升至《雙南方案》來替代新界東北,可能會像其他研究一樣無疾而終。
發展規劃貴乎時機,成功的關鍵不在於以官威壓倒民意,而在於捨難取易。對於爭議紛紜的方案應先耐心解決周邊限制,事緩則圓。除非梁班子執意與市民鬥氣,既有替代方案可揀,何必堅持新界東北撥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