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樁政治新聞,話說政務司長林鄭月娥評價一個論壇上的政改官方論調,屬「一錘定音」,即惹來批評謂,若是指「大局已定」,就不必再有商有量了。政府後來澄清,說不是這個意思。
政治語言,會說得天花亂墜,但成語卻不可曲解。「一錘定音」原指製造銅鑼時的最後一錘,以決定鑼的音色,比喻做一句話作出最後決定, 英文的尋常講法是:setting a definitive tone。
Definitive, 同義詞有decisive、conclusive 等, 即有「定調」、最終決定之意。另一句同類的英文是:having the final word/say。
譬如說,討論一事,大家七嘴八舌,莫衷一是,最後同意由某某一錘定音,就是agree to let so-and-so have the final word on the matter; 等於putting an end to a controversy,了結一項爭議。
一錘定音的,不一定是人,亦可以是行為。例:我們投票吧,一錘定音。
Let’s have a vote on this to end the controversy.錘,跟鎚相通,都是金屬工具;而槌,看「圖」識字,都知道是木製。
這條政治新聞,有說純粹是官員「講錯嘢」,a verbal blunder。也有叫之做說漏了嘴, 英文係a slip of the tongue。這個講法, 要視乎是否an accidental slip of the tongue。
像批評沒有手臂的人「袖手旁觀」,相信是意外;英文中也有許多政治人公開發言時,出了發音上的意外,有一英國首相把recession 誤講做depression,一個美國會議員嘴舌轉不過來, 原要說的sexual persuasion 變了sexual perversion(性變態)。
普通人的發音漏嘴例子,就更不勝枚舉,像feel better出口變了beel fetter。這一款漏嘴叫Spoonerism,源起舊時有個姓Spooner 的學者快嘴說了句The KingqueringCongs?都猜得到吧,原話應是The Conquering Kings!A slip of the tongue,一般指不想說、不應說,但仍說了出去的話。但若要語氣重一點,指人口快說了心底話,可叫之做A Freudian slip,解a mistake in speech that shows what the speaker is truly thinking。不過亦要留意,今日許多西方人會對Freudian 一字來性的聯想。
Freud(讀Froy-d)佛洛伊德(小圖),現代心理學之父。Freudian, 形容詞。AFreudian slip,譯做我們的日常用語,不就是「鬼拍後尾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