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興講「二次創作」, 直譯secondary creation,香港人大都明白,但恐怕出了外頭,人家就會不明所以, 於是最好用回正規的parody。Parody,是指任何詼諧模仿、主旨滑稽的文字、影音、藝術作品,以至場景。一個搞parody 的人,叫parodist。
但要注意,parody 並非純粹用於搞笑,同時可有正規嚴肅的講法,一句字典常用的例句是:The trial was a parody of justice. 那場審判是對正義的嘲弄。
再看下面一句,甚至沒有嘲弄的意思:Sai Kung offers an affectionate parody of village life in Hong Kong. 西貢令人有親切的疑似生活在大都會村落的風味。
二次創作,亦即「惡搞」,是網上潮語。一個惡字,或令人不快,但查實「玩」的意思比惡重許多。惡搞的英文對等單位, 係spoof。跟parody 一樣,做名詞動詞都得:His photo was spoofed by facebookers. 他的照片給「臉書」網民惡搞。
The show was a spoof of the top official’s graft scandal. 那場表演惡搞高官的貪污醜聞。Spoof 比parody 的感覺輕一些, 等同惡作劇、hoax、prank、trick 一類的字眼。擅長spoof 的人,叫spoofer。
二次創作、惡搞的爭議,都牽涉一條修訂中的有關侵犯版權(copyright infringement) 的法例,給叫做「網絡23 條」,Internet Article 23。網上,亦可以講on-line(在線)、cyber(虛擬)或digital(數碼)。
網上的創作人,除了是spoofer、parodist,亦係satirist、lampoonist。
Satirist 來自satire,挖苦諷刺;另外意思一樣但不為大多數人熟悉的,是lampoonist。
Lampoonist 來自lampoon —— 這個字好易記,lam 加poon,就像姓「林」加姓「潘」。一個講法, 是源自法文的lampons, 解”Let us guzzle”、濫吃暴飲, 後來給引伸做「開心玩嘢」。
The lampoonist made pointed fun of the politician. 那惡搞者尖刻地「玩」那個政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