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屬「眾人之事」的便是政治,那麼每人每日都要喝要用的「水」,肯定是一個政治問題。
眾所周知,現時香港八成的用水,是從廣東買來的東江水。飲水思源,東江水當初是如何引入香港的呢?話說二次世界大戰前,香港人口不多,光靠本地水塘儲水已能自給自足。戰後人口遽增,水塘儲水不敷應用,於是在一九六○年,港英政府向廣東每年購買二千萬立方米東江水,與此同時並動工興建當時全港最大的水塘——船灣淡水湖。至一九六三年,香港制水,港英政府於一九六四年大幅增購東江水至每年約七千萬立方米。而在制水之後,港英政府於一九六九年決定興建比船灣淡水湖更大的萬宜水庫。
粵港兩地潛伏矛盾
為甚麼港英政府一方面向廣東引入和增購東江水的同時,另一方面卻又興建更多和更大的水塘?對於今日事事悉仰於中央政府,施政側重所謂「成本效益」(說穿了其實只是但求方便和便宜)的特區政府來說,當然不會明白。陳茂波局長曾在網誌說,擴建水塘和水塘聯網的成本,遠高於現時收集雨水及買東江水,並認為現時以統包方式,按需要買入東江水是更具彈性和節省成本。不過,問題其實不止於「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還可能有隱含的政治議題。例如不時有人說,如果香港不「聽話」,就連水都沒得喝;又有研究指出,若然香港過分依賴東江水,東江水便會成為「阿爺」管教香港的「蘿蔔與大棒」(Carrot-And-Stick Approach)。
即使撇開這些政治陰謀論,東江水依然是粵港兩地潛伏着的一個政治矛盾。有學者預料,未來十年華南有可能爆發大規模旱災。事實上,廣東去年初便曾經出現輕度乾旱。深圳發改委副處長李鐳坦言,東江供水已到極限,並估計至二○二○年,深圳的需水量與東江的供水量將相差五點一億立方米,可見廣東本身亦面臨東江缺水的危機。
擴大資源減少依賴
有人可能會認為,廣東跟香港簽了買水協議,當然有責任向香港輸送足夠的東江水。可是,當飲用的水比荷包的「水」更矜貴,而且一如特區政府認為東江水很便宜肺反過來說就是不守協議的代價也不高之時,廣東絕對有誘因「閂水喉」,優先滿足本身的需求。這其實並非沒有先例,當年香港制水的同時,華南也出現旱災,廣東即無法履行供水協議,只能向香港供水約六十萬立方米。
為免粵港兩地因缺水而觸發政治矛盾,香港實在有必要擴大自身的水資源,減低對東江水的依賴。
有可能做到嗎?與香港一樣,極之依賴別國供水的新加玻,從二○一○年開始已能自給自足(可參看思匯政策研究所的《「水之雙城記:香港與新加坡的水資源依賴與應對策略》)。這樣證明,方法是有的,欠缺的,只是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