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些年下來,一直熱衷教年輕人日常英語,及與成年人分享英文口語,一大個原因,都因為一個sulk字。是這樣的,sulk這字,應該屬淺字,但真有許多香港人乍遇會摸不着頭腦。曾分別問過本地中學英語老師、讀英文系大學生,及在大學教英文的年輕教授,他們都坦白道來,不識這個字。
果然,我們的英語教育會教學子讀好莎士比亞,但就沒把英文同時套於生活上的溝通。Sulk,等於廣東話的「嬲爆爆」、「揦口揦鼻」、「黑口面」。
用做名詞:Leave him alone. He is in a sulk. 別去煩他,他在生氣中。
動詞:She is sulking, so keep off. 她嬲了,咪惹她。
形容詞:Many teenagers tend to be in a sulky mood often. 許多少年人傾向常在嬲爆爆的情緒中。
這個字,這類英文,學校不教,課堂沒學,唯有自修。語文隨時代變遷,漫無疆界,舊的詞彙去了,新的用語又來。單捧一本字典生吞活剝,肯定沒用,不過是把課堂的一套,搬到私人空間罷了。學語文,終歸也是很個人、以至私人的一回事。自修,得以恒心為基礎,而恒心,就一定要有興趣做動力。
市面上有「一日一生字」的工具書,買了回來,恐怕不到三個月不也就拋諸腦後。這番自修,最好有自覺好玩、自覺有意思的感情做底子。我自己的經驗,是反傳統的。譬如說,ventriloquist這個字,和一條雲地利道,有甚麼關係?不是總有老師警告,別用中文來記英文?不一定。
Ventriloquist,腹語專家,彷彿有點深,好端端地怎麼記牢呢?就憑自己熟悉的物事-我的中學母校,在跑馬地這條街,英文Ventris Road。於是與之掛鈎;ventriloquist的開頭,有雲地利的ventri,而後面的loguist,跟loquacious(形容「多話的」)是「近親」,就易記了。與這個字的淵源,始於亞嘉泰姬絲蒂一本偵探小說,故事最終的破解,原來有人係個vetriloquist,會腹語!自此開始了一個字一條街的聯繫。
香港有百多年殖民歷史,街上招牌路名,基本上都中英對照。上街試試不理中文,只看英文。包括一條軍器廠街,Arsenal Street。去問中學生大學生arsenal一字,多數都未必識得,但跟他們提起英超的「阿仙奴」,就幾乎無人不曉了。還有,話說軍火,香港的警察總部,不就在軍器廠街嘛。由是arsenal這個字,就易學易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