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發表《施政報告》後,市民風評欠佳。港大民意研究網站顯示,市民的評分僅得五十三點八分,為曾蔭權任內最低的一份。而表示信心減少了的市民則有百分之三十二,創回歸以來新高,信心有所增加者則佔百分之廿三。
未能消解市民焦慮
面對金融海嘯的嚴峻沖擊,市民對經濟前景其實相當悲觀。社會對政府的要求,自然是本港經濟如何走出困境之道,以及迅速恢復其國際競爭力的辦法。其次是市民感受到經濟起落的無常,對社會保障有更高的要求。市民的評價,反映他們對《施政報告》的不滿,認為《施政報告》不足以消解他們深切的焦慮。
除了提出「穩中求勝」、「處變不驚」的空洞口號外,特首建議會盡快成立一個由他主持的特別委員會,判斷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和主要產業造成的影響,並提出具體的應對方法,發掘新的商機和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這樣的反應,殊難符合「強政勵治」的要求。市民看到連鎖時裝店U-right及泰林被清盤,不免觸目驚心。中小企僱用本港約一半工作人口,而《施政報告》對中小企未有表示關心。
無救中小企傷老人心
銀行收緊信貸,對中小企是很大的打擊;《施政報告》發表前,中小企曾經請願希望政府協助。然而曾蔭權政府反應遲緩,在工商界群起批評《施政報告》沒有支援中小企的措施聲中,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才吹風表示日內將公布「打救」中小企的最新措施。
面對最壞的時刻即將來臨,市民和政黨都沒有提出「派糖」的要求。政黨方面只是集中爭取落實最低工資立法和增加生果金到一千元。然而曾蔭權指生果金的功能將由「敬老」變成「養老」,養老金需要通過資產審查批出。
這項政策的改變,未經社會上廣泛的諮詢。在這經濟飄搖的時刻,市民要求安定人心的政策,而政府反而削減社會保障的承擔。難怪連一向大力「保皇」的民建聯,亦公開批評曾蔭權「拒加生果金,傷透長者心」。
二○○五年曾蔭權接任後,本港經濟復甦,曾蔭權僥倖得享其成果。經濟好景,財政大幅盈餘,自然可以「派糖」贏得市民好感。曾蔭權為求順利連選連任,一切具爭議性的政策都放下。這樣短期內自然少風少浪;中長期而言,政府就顯得抱殘守缺,不思進取。
為不思進取付出代價
現在金融海嘯襲港,市民就要為前一段的不思進取付出巨大代價。就長期醫療融資的重要決策,政府只打算明年上半年才進行第二階段公眾諮詢,甚麼時候才能落實具體政策,大概還是漫漫長路。政府當然明白經濟不景氣時,向市民「攞錢」只會惹來反感。
同樣,曾蔭權為求無風無浪,把開徵增值稅的建議無限期擱置,現在政府要面對財赤,又無膽向市民伸手,只得飽嘗自己種下的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