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早前,筆者在本欄談論過市建局在太子道西的舊唐樓保育計畫。這一篇,再說上海街的另一組騎樓屋。
騎樓屋的特色,便是上居下鋪。騎樓底的店鋪,曾是鋼鐵店、電器店和雜貨店。今天變了賣建築材料的居多。這排舊唐樓,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定義是「具特別重要價值,而可能的話須盡一切努力予以保存的建築物」。從昔日照片可見,以前唐樓遍布旺角各街區。不過,歲月流逝,舊唐樓被一一拆卸,變成高樓大廈。且看一街之隔的朗豪坊,便儼如巨人般覆蓋兩個街區。
十幢戰前唐樓中間夾雜了四幢戰後建成樓高六層的住宅樓宇,市建局擬把這十四幢舊樓全數收購,統一業權後進行保育。除了把戰前唐樓保留不作發展之外,更建議以「負發展」的模式將戰後唐樓拆掉,建回三四層高與兩旁的騎樓屋協調的新建築,並藉此增建合乎現今條例要求的逃生樓梯和電梯。
日前,市建局繼太子道西項目之後,再次舉行集思會,讓一眾持分者討論如何保育這列碩果僅存的一級歷史建築。別以為保育便一定會獲得市民支持。有業主劈頭便說:「天星皇后你不去保,來保這些爛樓?」也不禁要問:「何必偏偏選中我?」
倒說得沒錯。假如你是收購了業權的發展商,你怎樣看?「零發展」即是不能把舊樓拆掉重建。不能建更多的面積,錢賺少了,誰來賠?
讓居民有選擇權
一些從利東街便開始關注市建局項目的關注組成員,當然關心居民的利益和社區網絡的保存。他們認為,市建局強行收購逼走居民,就是不對。但卻有居民說:「舊樓環境差,又有漏水。樓宇沒電梯,年紀大了上落樓梯也不方便。最好便是上公屋。」若然居民願意離開,便不能說是逼走居民了。其實,市建局應徵詢居民留下或遷走的意願,再作妥善的安排。重要的是讓居民有選擇權。
有人問:「唐樓現在不是好好保存嗎?幹麼要市建局插手?不是多此一舉嗎?
舊唐樓今天還在,不等於永遠不拆。市建局不插手,亦不等於樓宇就會自動保存。發展商蓄勢待發,逐步收購業權,地盤合併完成,還是會發展。筆者深信,在「以錢為本」的香港,加上現時沒有一套為保存私人業權歷史建築的政策下,命運只會跟其他舊區一樣。最後一排戰前唐樓,最終會難逃被推土機滅絕的厄運,從此自地球中消失。
政府吃力不討好
舊唐樓經歷七、八十年光景,原來的露台封了窗戶,欄杆上的雕花圖案填上了混凝土,屋頂加了僭建物,又如何保存?像灣仔和昌大押般返回原狀?還是完整的保存歲月留痕?眾說紛紜。筆者認為,為保樓宇安全,僭建物還是要拆。外觀應否打回原形?便有待討論了。
天星皇后爭議,牽動民間對保育歷史建築的強烈訴求。景賢里事件,更顯示實踐保育私人樓宇刻不容緩。發展局局長因應民意,推動保育工作,總算是件好事。不過,這一趟,市建局受命於政府,接過這明明是個虧本項目的燙手山芋,一反常態地不建高樓屏風,卻擔當起保育責任,仍引來連番批評甚至被辱罵,豈不是「貼錢買難受,吃力不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