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國際金融海嘯,中國領導層反應果斷迅速;至去年中,中國經濟已大致穩定下來,去年、今年經濟增長率輕易超越百分之八。然而在經濟復甦,國際地位提升的背後,不免仍有一些難題,「國進民退」的現象就是其中之一。
私企受打擊違市場規律
所謂「國進民退」的現象,就是近年國有企業大肆兼併擴張,私營企業受到打擊,違反了經濟市場化的規律。在今年初全國人大、政協開會期間,引發了一些批評。為了刺激經濟,中央政府早前的四萬億元投資,為大型國企提供了資金上的龐大優勢,支持它們的兼併擴張。
從二○○八年中到去年十一月,有學者粗略估算,中央政府控股的國企與地方政府簽署了七萬三千億元人民幣的投資合同。以前地方政府通常支持本地企業以鞏固本身的財政來源;但近兩年前者的態度明顯改變,地方政府有意吸引中央控股國企的大量資金,所以願意幫忙它們兼併本地企業。
「國進民退」的現象在煤炭、鋼鐵等行業比較明顯;山東鋼鐵併購日照鋼鐵的事件尤其吸引海外媒體的關注。前年十一月,山東省政府宣布上述併購,山東鋼鐵的資源主要在內陸省份,運作不暢,效率不高;相對而言,日照鋼鐵效率高、盈利豐,是內地第二大的民營鋼鐵企業。
按市場運作,似乎應該是日照鋼鐵去併購效率不高的國有鋼鐵企業;現在反其道而行,自然有違市場規律。除了山東鋼鐵有資金上的龐大優勢外,日照鋼鐵也感受到很大的壓力。
日照老闆杜雙華面對胡蘿蔔和大棒。如果接受收購,他可以繼續管理日照鋼鐵數年並收取股息。如果不接受收購,環境保護部已表示要停止日照的核心技術升級計畫,理由是該計畫並未通過環保評核;但該計畫早已在二○○六年開工,○九年已接近竣工。
銀行信貸太照顧國企
在經濟市場化的過程中,輿論早就批評銀行信貸過分照顧國有部門,私營中小企借貸無門,發展困難;而私營中小企應該是活力充沛,最能提供就業崗位者。現在連民營大企業也要面對不合理的併購壓力,這種趨勢對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不利。
中國官方立場似乎不認同前述的看法。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認為中國頭五大鋼鐵企業,包括河北鋼鐵集團、寶鋼、武鋼、鞍鋼和首鋼,去年的生產量只佔全行業的百分之廿九;而美、日兩國最大的五家鋼鐵企業市場佔有率均在百分之六十至七十五左右。
中央政府的意思是鋼鐵企業要繼續整頓、重組,把企業數從八百壓縮至二百,以利技術升級和取得規模經濟。但是為甚麼不能扶助民企,起碼給予它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呢?如果民企能公平競爭地取得銀行信貸,讓它們去吸納有困難或效率較低的國企,自然更符合經濟市場化,更有利長遠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