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仔街市不用拆,政府也決定保留太原街與交加街的露天市集,舊區特色終於逃過被推土機殲滅的厄運。是保育人士抗爭成功?還是政府從善如流?都不必計較了。
有八十年歷史的太原街、交加街市集,是灣仔獨有的乾貨市場。售賣貨品林林總總,而且取價公道。有傳統玩具、玉器手飾、海味雜貨、糖果小食、鮮花蔬果、衣履髮飾,還有民間工藝品等。
朝行晚拆顯民間智慧
貨品在攤檔內的擺設,盡用狹小的空間。綠色鐵皮箱不夠用,旁邊便加張摺椅,上面放個紙皮盒,便可擺放貨物。地面空間擠逼,攤販遂向高空發展。以幾根鐵枝架在屋頂上,鋪上膠板和帆布,一則可遮蔭擋雨,二則可令攤檔變大。此舉既不阻礙行人通道,又增加了擺放貨品的空間,盡顯民間智慧。
不用規劃師、建築師設計出來的露天市集,朝行晚拆,亂中有序,令街道空間充滿變化。這就是日積月累得來的街道文化,不是時下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可比。
市集不但展現基層生活模式,更養活了不少家庭。市集成為市民享受逛街購物好去處外,亦成為旅遊景點。
最近,為收集市民對露天市集的意見,活化灣仔舊區專責委員會,舉辦了兩場「活化太原街、交加街及機利臣街露天市集」公眾參與工作坊。
如何令市集可持續發展?
出席工作坊者,有政府官員、市建局職員、區議員、社區組職、保育人士、居民、街鋪店主和商販。筆者不禁要問:「市集不是很『活』嗎?怎麼還要『活化』?不是多此一舉嗎?」
主持人問︰「保留市集要處理的問題是甚麼?是環境衞生問題?是阻街?是影響商鋪租值和住宅樓價?要解決的是攤檔設計問題,還是市集的管理問題?」
商販店主和食環署職員各說各話。有說攤販與商店互相矛盾,有說兩者互惠互利。官員卻說檔販不守秩序,經常把貨物擺到通道上阻塞交通,很難管理。
有商販說三呎乘四呎的攤檔面積實在太小,無法不把貨品擺放於攤檔外,只有食環署職員巡查時才匆匆把貨品收回檔內。
有業主投訴,市集阻礙街鋪門面,令商鋪租金偏低。但話說回頭,市集帶旺人流,又如何計算?試問灣仔沒有市集的街道,又豈會如太原街般人潮如鯽?
不要統一攤檔,不要千篇一律商場式的設計,又似乎是一眾的共識。
必須重新檢 討商販政策
筆者認為,應以最少干預的設計,例如在市集加建路牌和指示牌,提供電力,改善衞生環境,連地面也不用重鋪了。歸根究柢,市集是活化還是萎縮,問題不在硬件,而在政府現行的發牌制度。持牌人離世後,便不獲續牌,攤檔逐漸自然消失。這樣又如何令市集可持續發展?
本來政府是刻意將露天市集取締,但如今社會價值觀轉變,保留市集和發牌制度變得互相矛盾。政府實在有必要重新檢討商販政策。像年宵市場,劃定攤檔面積,讓有意經營者公開競投,又可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