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月珠三角和長三角一些工廠爆發工潮,工人罷工要求加薪,多數得償所願,促成示範效應。自去年中,中國經濟復甦,年中左右京津地區開始出現勞工短缺,這種情況逐步南移,到年底,珠三角亦出現勞工短缺。工人自然有條件要求加薪。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到二○○六年左右,珠三角地區的農民工基本上沒有加過薪,主要是僱主認為農民工的供應源源不絕,所以後者沒有議價能力。二○○六年的農民工荒,逼使珠三角的僱主從八百元左右的月薪增至一千元以上。
工潮與加薪沿海區普遍
中央政府的政策也開始轉變。○八年初開始生效的《勞動合同法》賦予工人較佳的保障和社會保險,增加了資方負擔。中央領導層希望增加勞工階層的收入,縮窄貧富差距,減少社會矛盾。另一方面,中央領導人亦明白可持續的經濟增長要降低對出口的依賴而必須加強國民消費,提升低下階層的收入自然會增加消費。
鑑於資方社會保險負擔的增加,以及人民幣的升值,加薪的訴求受壓。接是全球金融海嘯的打擊,沿海地區工人要等到勞工短缺再出現時才能有效地提出加薪的要求。
富士康、本田等外資企業首當其衝主要是因為它們吸引國際媒體的注意,工潮與加薪的訴求其實在沿海地區已相當普遍。過去數年,技術工人、技師等一直非常短缺,故此他們的待遇調整得很快;教育當局相當重職業教育,不少地方政府也在農村地區積極培訓農民工。
富士康等外資企業加薪迅速,而且幅度可觀,反映了上述的情況。這些企業因為產品品質保證要求高,所以要以高薪吸引教育水平較高、素質較好的勞動力。這種情況,近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香港的電子廠要以提供交通及午膳來吸引年輕女工。
外資企業作為國際產業鏈的一環,不但要保證產品品質,而且要交貨準時,故此願意提高工資留在珠三角和長三角。搬到中部省份,雖然可以節省工資,不過整個生產環境條件較差。低技術、勞動力密集的產業當然可以搬到中西部,而且亦可考慮緬甸、柬埔寨等國。
海嘯衝擊加速產業升級
中央政府以及沿海地方政府接受工資上升以促進產業升級,「血汗工廠」的階段快將過去。事實上廣東當局明白到本省勞動力密集的加工工業比重偏高,與京津唐和長三角地區相比,是劣勢而不是優勢。國際金融海嘯的衝擊,加速了產業升級的趨勢。
富士康仿效日本企業重紀律與專注工作的優點,但卻沒有全盤接過日本企業維持團隊精神和士氣的作風。日本的企業工會一般很關心員工的生活和士氣;日本的車間主管以至管理層很能與員工打成一片;飲酒、「唱K」、旅行、健身操等活動也頗能起減壓的作用。富士康學習日本還有一大段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