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賽馬會聘用國際級建築大師Herzog&DeMeuron設計的「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計畫」,經過了六個月的公眾諮詢,報告終於出台。
政府近年在個別重要計畫推行前讓公眾參與意見,總算是一項進步。
哪市民對這十八億元計畫有甚麼意見?單看報章標題,實在令人摸不着頭腦。有說「活化中區警署建築群市民普遍支持」,有說「中區警署起新建築惹非議」。究竟市民支持還是反對?也得細看報告內容。
筆者一直關注這絕無僅有的保育項目,如何進行實在不容有失。個人意見有以下四點:
(一)支持由馬會負責計畫、興建及營運;(二)支持在項目中加入商業元素;(三)贊成由世界級建築師設計項目;(四)不反對古迹群內有新建築,但比例和高度應與古迹群有恰當的協調,觀景台並無必要。
160米「竹棚」有改善空間
看罷報告內容,發現主流意見與筆者看法不謀而合。保留或反對意見大部分集中於那一百六十米高的「竹棚」建築。哪高聳尖頂的「竹棚」是否破壞風水?筆者不敢評論。但認為設計絕對有改善的空間。
建於建築群南面廣場的新建築物內裏的文化設施如展覽廳和演奏廳等,其實全部都置在建築物的低層。致令建築物過高的原因,就是那瞭望台和引領行人上落的一系列自動扶手電梯;再用「竹棚」作結構支撐,便造成一片被認為阻擋視野和與古建築比例不協調的透明屏風了。
對「竹棚」反對聲音最大的,當然是來自鄰近的居民。
放棄建觀景台應可「去馬」
如果政府和馬會能順應民意,從善如流,放棄建造觀景台,把建築物高度減低,文化設施根本不會減少,建築及營運成本亦可降低,項目應可順利去馬。
設計地標式建築物,是每一個建築師的夢想。馬會聘用國際級建築師操刀,惹來一些本地建築師埋怨︰「為甚麼要用外國建築師?難道我們做不到嗎?」但事實上,問題不是我們沒創意沒能力,而是本地建築師長期受制於發展商和政府的重重限制,作品往往不能超越愈趨保守的官僚制度和發展商的商業品味。
引入國際級建築師可為城市帶進與世界同步的視野,為一成不變愈收愈緊的政策和規例帶來衝擊,把香港長期「以錢為本」的狹窄眼界拉闊;從而擴闊政府對建築創意的包容和開放市民對優秀建築的欣賞能力。筆者相信,長遠來說,城市對建築有要求,本地建築師便有更大的創意空間。故此建築師們實在不用眼紅呀!
變六星酒店市民望門興歎
最近筆者與朋友談論活化歷史建築。朋友說:「灣仔和昌大押活化了,舊式唐樓變成每客晚餐五百大元的高級食府,付不起錢的唯有望門興歎。尖沙嘴水警總部『活化』後,又變作六星級酒店,到時又有多少市民可以親臨一睹風采?」
期待日後中區警署這碩果僅存的古建築群,是個無分貧富人人可享的人民建築,是個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