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將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各國能否達成協議尚是未知之數。最大的分歧自然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立場不同,而中國與印度立場相當一致,代表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抗衡。
發展中國家的立場從人均的角度考慮,其溫室氣體排放量遠低於發達國家,而後者在其工業化階段,排放了不少溫室氣體,因而有歷史責任在現階段多作貢獻。發展中國家目前要大力發展經濟去減貧,缺乏資源去從事環保,發達國家要為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與免費技術轉移去幫助它們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中國重節能及再生能源
中國首當其衝成為美國等發達國家施壓的目標是因為中國已經成為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中國處於已進入重工業發展階段,對煤的依賴程度相當高。但中國與印度均拒絕接受量化的減排目標,只表示願意盡力而為。
在「十一‧五規劃」(二○○六至二○一○年)之前,中國就節能減排兩方面均乏善足陳。在草擬「十一‧五規劃」時,新領導層開始重視節能減排,而前者較後者為重要。在現階段,胡、溫依然要求爭取經濟高增長,以促進就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這是建設和諧社會之道。
不過胡、溫的科學發展觀,較為重視可持續發展,而能源安全已成為不能迴避的問題。解決能源安全問題,首重節能。正因為中國利用能源的效率只及美國的三分一、日本的六分一左右,因而節能既逼切,又有頗大的改善空間。
就「十一‧五規劃」,中國領導人下大決心,訂定了硬指標,要在五十年內把每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耗減少百分之二十,把中國的污染減少百分之十。同時要把可再生能源的比重從百分之七提高到百分之十,到二○二○年再提升至百分之十五。就植林、保護環境等亦投放不少資源。
地方政府成減排阻力
雖然中國現階段的重點是節能,但節能自會產生減排的效應。根據政府目前的計畫,到二○一○年可望減排九百五十萬噸二氧化碳。這減排的成績主要是通過增加水力發電、發展核能、更有效率地利用現有燃煤發電設施、把煤礦內的甲烷循環利用來發電等。
雖然中國的優先次序是經濟增長,接着是節能以提升經濟效率、促進能源安全,但減排的成績仍然非常可觀。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外交部前年已委任一位氣候變化代表,向國際社會解釋中國的立場和努力的方向。
立法方面,中國近年已頒布節能法、再生能源法、促進清潔生產法、循環經濟法等。
香港市民很容易明白,減排的阻力主要來自地方政府過分注重經濟增長,而貪污問題嚴重,致使政策不行。中國政府在地方層面,往往缺乏有效的監察機制、資料搜集的能力不足、技術支援欠缺,這些都是要改善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