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戰綫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的三大法寶之一。建國後運用於外交政策,六十年代國際統一戰綫的焦點是反美;七十年代是反霸。至冷戰結束,中國領導———基本上再不提國際統一戰綫,前些年強調鄧小平「韜心養晦,絕不當頭」的訓示。
近年中國經濟成長成績驕人,有「北京共識」取代「華盛頓共識」之說。後者是指美國藉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推動的自由經濟模式,強調「小政府、大市場」,以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吸引外資,根據比較優勢發展外貿。其背後的涵義是接受以美國為首制訂的國際經濟秩序,自由經濟體系自然會推動民主發展,促進人權、法治。
政治威權市場經濟
中國改革開放之初,是以「亞洲四小龍」為師,放棄計畫經濟、自力更生、追英趕美的一套。但近年的經濟成績,使中國的發展模式成為相當一部分發展中國家模仿的對象。所謂「北京共識」,就是政治上維持威權型的體制,經濟上實行市場經濟。由於大權集中於中央政府,經濟改革的阻力較少,效率更高。對於無意推動民主的第三世界領袖而言,「北京共識」代表歷史並未走向終點。
中國除了提供另類的經濟發展模式外,它龐大的進口為發展中國家帶來機遇。亞太金融危機後,中國繼續維持高速經濟成長,大量的進口意味着其他國家的大量出口。二十一世紀初,日本的經濟復甦就主要是對中國出口所帶動;東盟國家對中國出口亦大幅增加,使中國成為東亞地區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對非洲及拉丁美洲國家而言,雖然與中國的貿易額遠比不上歐盟和美國,但其增長速度驚人。更重要的是其邊際效應,中國吸納各類原材料的能量促使各類原材料的售價上升,使生產原材料的發展中國家受惠。中國作為重要的買家與投資者亦增強了發展中國家的討價還價能力,不致過分依賴歐美市場。
儲備巨大實踐「走出去」
中國目前擁有超過一萬五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正在實踐「走出去」戰略,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開發發展中國家的資源。其次,中國亦從事勞務輸出,銳意投標承包發展中國家的大型基建工程。為開拓這類經貿關係,中國提供相當數量的外援,以及留學生和培訓名額為第三世界國家進行人力資源開發。
最近十年,中國的國際經貿活動為中國積累可觀的影響力。中國的投資與外援一般沒有附帶條件,並未對當地政權提出民主化、人權、良好管治等要求。這種方式惹來世界銀行等西方主導國際組織的批評。
中國的投資和外援計畫,因為中國工資低廉,所以往往附帶大批中國工人出國服務,衝擊當地的勞動力市場。中國企業一般工資較低,安全及服務條件不太理想,亦成為西方傳媒攻擊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