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總理溫家寶和日本首相菅直人在河內東亞峰會前夕碰頭交談了十分鐘。這是繼十月初兩人在亞歐首腦會議期間,在走廊「不期而遇」交談二十五分鐘之後的第二次碰頭。溫、菅二人在東亞峰會「到底見不見」有不少猜測,結果正式的會晤取消,但仍然出現了碰頭交談的場面。
日外相顯個人號召力
中日政府首腦正式會談是最近釣魚島撞船事件後兩國修補關係的一個重要機會。新聞界有上述的預期是因為繼「走廊外交」後,中日兩國外長楊潔篪與前原誠司也舉行了正式會談。
上述的外長正式會談和溫家寶、菅直人兩度碰頭,主要是反映中日雙方明白關係的重要性,不希望見到關係嚴重倒退。中日不和,東亞和東南亞的經濟整合就難有重要的進展。
從菅直人政府的角度而言,撞船事件日本雖然最後釋放了船長,但就宣示日本對尖閣列島(日本就釣魚島的地名)的主權,總算有得分。釋放船長,菅直人政府被國內右翼及反對黨自民黨批評為軟弱;但中日關係陷於僵局,中日政府首腦未能舉行正式會談,反對黨也批評政府外交「太業餘」,處理失當。
日本國民近十多年對中國印象欠佳,認為日本擁有尖閣列島的主權;但大多數日本國民不想見到中日關係緊張,其和平主義的心態依然濃厚。個別政治人物像外相前原誠司可能打算藉對中國強硬提升個人的號召力,但這不是民主黨政府的國策。
中國方面了解到就國土主權不容退讓,但同樣希望中國關係能避免嚴重倒退。日本政府仍然公開堅持尖閣列島主權的立場;日本外相前原誠司與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夏威夷會談中談到釣魚島問題,中國政府無法在這樣的環境下表示願意改善中日關係。
美藉亞洲各國增影響力
不過中國政府了解不能讓領土之爭增加鄰國對中國崛起的疑慮,讓美國和日本有可乘之機,為美國「重返亞洲」開路。年初中國因為支持北韓政府就「天安艦」事件的立場導致與南韓的關係稍為疏離;南海問題近月又再惹起國際的關注,中國政府不能不提高警惕。
今年夏天,美、韓(日本是觀察國)在黃海、日本海大規模軍演,美、越接在南中國海大規模軍演,顯示奧巴馬政府利用亞太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加強美國的影響力,彌補上任小布殊政府對東南亞的忽視,以及「單邊主義」行為引致亞太地區的反感。
中國政府消弭中國威脅論的努力,因為中國國力的上升,特別是海軍力量的發展,變得愈來愈困難。東南亞國家為制衡中國的崛起,有打算加強與美國的關係。
東亞峰會就是一個好例子。原先東亞峰會是希望排除美國,但日本等國家就引進印度、澳洲和紐西蘭來制衡中國。明年甚至會邀請美、俄參加;制衡中國自然是重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