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處中環荷李活道和士丹頓街之間,毗鄰城皇街和鴨巴甸街的一片土地,現存有兩座已空置的前已婚警察宿舍,是行政長官曾蔭權的兒時舊居。
這片土地蘊藏着豐富的歷史背景,在一八四二年香港開埠時期,這是城隍廟的所在地。旁邊的城皇街,便以廟宇命名。城隍廟在一八七六年被拆卸,今天已找不到廟宇的任何痕迹了。
至於宿舍的前身,是中央書院。中央書院於一八六二年在歌賦街創校,孫中山先生曾在一八八四至八六年在該校就讀。書院在一八八九年遷到這片土地,並易名為維多利亞書院,一八九四年再易名為皇仁書院。校舍在二次大戰時遭戰火破壞,在一九四八年被清拆。警察宿舍便於戰後一九五一年建成啟用。
宿舍在二○○○年停用後,至今一直空置。城規會把地塊劃作高密度住宅發展,○五年更被放進勾地表。一段過個半世紀的珍貴歷史,險些兒被送到推土機前,再淹沒於摩天豪宅的腳下。
拆卸一幢可擴闊廣場
幸好,為回應市民對文物保護的訴求,行政長官終在○七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把該地從勾地表中剔除,為期一年,讓各界提出活化方案。
上月底,政府開放宿舍,連同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讓市民參觀。筆者實地視察,可見兩座設計相若的七層高的長條形住宅建於平台上,中間夾着一個廣場;從廣場沿樓梯向下走,又有一個低層平台,當中坐落一幢兩層高曾用作少年警訊會所的建築物。低層平台和荷李活道接壤處,以粗石砌成的擋土牆上,長有多棵茁壯非常的石牆樹。
連接兩重平台的花崗石階,和地塊周邊圍牆上原有的花崗石基座和石柱子,也是保存良好的百年古迹。
難得有機會走上宿舍樓層,有如看示範單位般,發現間隔簡樸卻不失空間感。單位以開放式設計,有「環保」露台,廁所沿露台進入。特別的是,每戶各設獨立廚房,但廚房卻置於門外走廊通道的另一邊。寬敞的走廊面向中間的廣場空地,給單位提供對流窗戶之餘,又成為鄰居彼此溝通的公共空間,有助建立鄰舍關係。
將來兩座宿舍建築物會否清拆,政府未有定案。
筆者認為,雖然宿舍大樓並非被列為歷史建築,但亦反映香港五十年代紀律部隊的居住環境,全部拆卸實在太可惜。倘若保留靠士丹頓街的一幢活化作社區用途,把另外的一幢拆卸,中間的廣場便可擴闊,變成讓市民享用的休憩用地。
廣場空地又可化作大草坪,成為密集都市的一片綠洲。讓遊人在草地躺臥,在樹下閱讀,觀賞藍天白雲;或讓孩童奔跑,享受無拘無束的都市空間。
思考這片具珍貴歷史價值的土地用途,牽涉文物保育、公共空間、建築密度、地區連繫、交通網絡等複雜且互相關連的城市設計課題。把土地賣掉作住宅發展顯然不合時宜,單靠高度限制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設大草坪鬧市有綠洲
畢竟,「以錢為本」的土地規劃思維,雖然給庫房增加收入,卻只會令市民生活質素下降,令城市日漸褪色。
土地坐落舊城的歷史文物區,附近又有豐富的文化景點,例如中區警署建築群、文武廟、甘棠第及基督教青年會等;有吸引遊客的特色街道,如蘭桂坊、蘇豪區和結志街嘉咸街市集;也有古舊街道的里巷氛圍,如城皇街、華賢坊和永利街等。既然如此,當局應展開整體性的城市設計研究,過程中讓公眾參與,務求創造一個既宜居且富生命力的舊城區。此舉應是香港城市規劃的一大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