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之日,正值皇后碼頭清場一周年。
政府完成了《中環新海濱城市設計研究》第二階段公眾參與,即將把收集的意見整理再訂出最終的海濱設計藍圖。
本周初,筆者所屬的城市設計聯盟,推出了政府的概念A和概念B以外之另類方案供政府參考。
我們的方案主題是「把海港帶進城市,把城市帶出海港」。
400米步行街直通碼頭
國金二期外面的兩幢分別三十層和十八層的高樓大廈不見了,換成三四層與國金商場平台高度相若的建築,作服務式住宅之用,巴士總站則置於地面。此舉可令海旁景觀更覺開揚,至於剩餘的面積,則散布到海旁的三四層高的小建築物去了。
設計以行人為主。自皇后像廣場至新天星碼頭摩地大廈的地段,開闢了一條長達四百米的步行街,沿中軸綫自滙豐銀行經皇后像廣場一直伸延至新天星碼頭,令中區核心地帶與維港在視覺上暢通無阻。步行街兩旁是低矮的建築物,可建成商鋪和辦公室。街道種植了樹木,更設有大牌檔、露天茶座和露天市集作各式擺賣。天星鐘樓在原地重置,成為行人街道中央的地標。
這條位處中區中心通往海濱的街道,足可媲美世界著名的巴塞隆拿LesRamblas大街。
皇后碼頭的重置地點,當然成為大眾關注的課題。
內湖設計重置「皇后」
筆者已多番表明,為了尊重歷史,皇后碼頭必須原地重置。建築師學會和規劃師學會早前已清晰表達同樣立場。與其如政府其中一個方案(概念A)般把皇后碼頭遷移海邊,令碼頭和愛丁堡廣場及大會堂原屬一體的歷史建築群身首異處,聯盟方案建議索性把海岸綫拉近碼頭,造成一個內湖。此舉既可保存皇后碼頭和周邊的歷史空間,也令碼頭再次接近海濱,誠屬一舉兩得。
內湖可作音樂噴泉、水上電影院、激光表演或放煙花,遊人又可在湖中泛舟,圍繞湖邊是露天茶座。別具特色的內湖,必能成為吸引遊人的城中景點。
海旁充滿綠化當然值得歡迎。但海濱區要有活力和吸引人流,不能單靠靜態的綠樹和草坪,也要有不同的活動吸引市民到達。故此,聯盟方案建議在海旁築起更多的小型建築,營造如庭院般的公共空間,與海濱長廊連接;好讓遊人在綠樹林蔭間休憩之餘,也有購物飲食的地方。低層建築,更可作小酒店以增加當區人流。
解放軍碼頭從海濱推出,碼頭與海濱中間變成個公眾游泳池。
撥出更多土地作休憩用
方案的另一特色,就是減少了馬路佔用的地面空間,規劃以人為本,以環保電車連接海旁各地,撥出更多土地作休憩用途。
因此,跟政府的兩個方案比較,公共空間增加了,總樓面面積卻一點也沒有減少,絕不會影響庫房收益。海濱不再有高樓,但卻更加活潑,更富吸引力。
政府的《城市設計研究》提出的兩個設計概念,問題在於各項土地用途重重受制於早經城規會批准的分區計畫大綱圖︰公園還公園,商業歸商業,不能越界半步;馬路面積和走綫又不能改變。城市設計聯盟方案,擺脫了大綱圖的枷鎖,令設計更具靈活性,布局更多元化。
我們認為,要設計具活力的世界級海濱,不應一成不變地受大綱圖規範。先畫出理想的城市設計藍圖,再修訂分區計畫大綱圖,才是恰當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