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的性質反映兩個大國現階段的獨特關係。中美的對話與美日的「二加二」對話(國防部長加外交部長)不同,後者是兩個同盟國的協商。中美對話與冷戰時美蘇的談判亦不一樣,後者見兩個超級大國在對抗的關係中力求穩定局勢,維持一定程度的緩和。
採「互諒互讓」態度
中美兩個現階段了解彼此相互依存的水平相當高,兩國關係惡化會嚴重損害本身的利益,亦會對全球的局勢形成相當衝擊。中國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從事現代化,綜合國力亦不如美國,因此力求避免正面的對抗。
目前奧巴馬政府內外交困,施政重點是盡速讓美國的經濟復甦。外交方面伊拉克的形勢稍見好轉,但阿富汗的局面又呈惡化,伊朗、北韓的核問題相當棘手,實在沒有餘力向中國施壓。中國領導層明白中國討價還價的能力有所改善。
在這樣的情況下,雙方在首屆的戰略與經濟對話中務求表達善意改善關係,在一定程度上向本身的國內訴求有所交代,就經濟層面希望能穩定國際金融市場,避免影響景氣稍回升的氣氛。
兩國政府了解對方就一些問題要有所表態,做做政治「秀」,而並不是蓄意向對方施壓,自然採取「互諒互讓」的態度。美方會前表示會討論包括人權等各方面的問題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中方則多次要求為在美國的資產保值。
奧巴馬政府外交方面很多問題尚未有清晰的立場,例如面對伊朗的政局演變如何取態,對北韓有甚麼「大棒加胡蘿蔔」等,因此對話的重心就自然落在經濟層面
考驗美能否提供高科技
中國方面明白隨着經齊復甦,對美貿易順差會繼續增加,而雙方為了穩定國內政局,對就業問題非常重視。故此中國方面表示會盡量從美國進口,一方面減少貿易順差,一方面促進美國就業,如果美國願意放寬技術轉移和中國企業在美從事併購活動,自然會有更多中資流入美國。
中國願意多購美債支持美國的「雙赤」,但就不會讓人民幣大幅升值。過去四年左右,人民幣對美元升值百分之廿一;但自金融海嘯以來,人民幣根本沒有甚麼升值,因為中國亦要照顧出口,避免國內失業大幅攀升。
美方稍前的「碳關稅」提議,也是表態而已。目前離年底的哥本哈根會議還有一段時間,大概中國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不會接受有約束力的量化減排承諾,因為已發展國家未有提供具體的援助。雙贏的局面是技術轉移,發達國家能免費或減費提供節能技術,自然能促進全球減排。
中國需要核電和「清潔煤」的技術;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稍有不同,中國有能力付帳,能源和環境合作的基楚在此。其實中國能源對策的重點在節能及提高用能效率,而不是四出買油田,美國能否慷慨地提供有關高科技,是中美關係的一項重要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