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底,內地電視新聞重點報道洪水為患,以及沿海的軍演。後者反映中美戰略利益的交鋒;其吸引國人注意亦顯示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隨國際地位上升而高漲。
首先是兩韓「天安艦」事件不但使朝鮮半島局勢升溫,更讓中國在平衡南北韓關係中陷於相當困難的位置。南韓政府不滿中國未有主持公道,站在它的一方譴責北韓;另一方面,金正日政權也不滿未有取得要求的援助。
六月初,在新加坡舉行的「香格里拉對話」中,中美軍方相互嚴詞指責,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要求訪中遭拒。然後消息傳出,七月底美韓的大規模海空軍演習,不但包括核動力航母「喬治華盛頓」號,而且演習會在黃海海域進行。
尋雙方克制解決辦法
中國公開強烈反對。中國方面的國際問題專家認為美國奧巴馬政府有意向中國施壓,主要原因是上任之初,對中國的立場相當溫和,而且作出了一些讓步,但似乎並未取得回報。現在要面對中期選舉,而且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已大為增加,故此有必要顯示一下美國的實力。
中國領導層現階段無意過分刺激美國,亦不願意促成美日韓加強軍事合作,因此努力尋求雙方克制的解決辦法。中國同意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就「天安艦事件」的主席聲明,同時力促平壤表示同意恢復「六方會談」;美國方面就把軍演移到日本海海域。
不過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中國表明南海屬於其核心利益之後,在七月下旬越南河內舉行的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上,美國國務卿希拉莉在其演講中強調南海關乎美國國家利益。日本外相岡田克也在與越南副總理兼外長范家謙會談後也表示:「日本對南海問題不能毫不關心。」
應付「和平崛起」吃力
中國外長楊潔篪當場作出回應。新華社稍後亦發表文章警告西方列強介入南海,只會給當事國帶來悲劇。文章同時指希拉莉在人權、新聞自由等問題上「敲打」某些東盟國家,「這表明了美國並非在幫助其他國家,而是有其自身利益考慮。」
新任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亦表示中國願意與「有關國家」透過對話與談判解決就南海問題的分歧,但就反對把南海問題國際化。中國考慮到越南等與中國就南海問題上有爭議的鄰國有意鼓勵美、日等國代其出頭。
中國政府不敢怠慢,三大艦隊隨即在南海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上述演習可能部署已久,但就目前的環境,中國政府自然感到有必要顯示一下維護南海主權的決心。
「大有大的難處。」中國經濟取得驕人的成就,國際地位與影響力大幅提升;但要應付「中國威脅論」,維持「和平崛起」的國際環境亦倍感吃力。中、日、韓、印度、越南等國民族主義情緒同時上揚自然是嚴峻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