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既不是英超球迷,也不是搖滾樂迷,從來沒有想過踏足英國利物浦(見圖)。
不過,倘再冠以「二○○八歐洲文化之都」和「世界文化遺產」的盛名,倒為這英國西北部的海港城市倍添不少吸引力。這一次,筆者與幾位共建維港委員會的成員,到利物浦出席一個有關海濱區規劃的會議,順道一睹這英國第二大港的風貌
同屬海港城市,難免不把利物浦與香港相比。不過前者面向的是默西河(MerseyRiver),而後者則是維多利亞港。
利物浦本以航運貿易著名,後來造船業式微,城市亦逐漸衰落,要重新振作唯有靠旅遊業以改變命運。利物浦的整個河濱區於○四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UNESCOWorldHeritageSite)。
船塢變身休
閒勝地
最先改變的是阿爾伯特船塢(AlbertDock)。阿爾伯特船塢建成於一八四六年,是世界首幢耐燃船塢倉庫,也是全英國最大的一組一級歷史建築。昔日荒廢多年的貨倉,經過英國著名建築師JamesStirling翻新後,在一九八八年重開。搖身一變成為集酒店、酒吧、餐廳、商店和文化設施的休閒勝地。聞名的披頭四展覽館、海事博物館和泰德美術館(TateGallery)就在其中,成為遊客必到的景點。
反觀香港的船塢,早就填了海,建了密集的私人屋苑;天星碼頭,來不及活化,都搬到填料庫去了。
離阿爾伯特船塢不遠處的默西河畔,碼頭前有個大廣場,有三幢歷史悠久形態精緻的建築物一字並排的矗立於廣場前。其中一幢建成於一九一一年的RoyalLiverBuilding,是英國最早期的摩天大廈,連同CunardBuilding和PortofLiverpoolBuilding,當地人稱之為ThreeGraces,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獨特的天際綫之一。
原來利物浦在○三年申辦為「○八年歐洲文化之都」時曾仿效西班牙畢爾包,企圖在海旁建個博物館作地標,把城市起死回生,並選址在ThreeGraces之旁,稱為FourthGrace。更舉辦了「四揀一」式的建築設計比賽。最後由建築師WillAlsop以形狀像「一朵雲」(TheCloud)的建築方案勝出。參賽者中,還有當年為西九設計天幕的NormanFoster。
可惜,後來因為建築成本過高,發展商擬修改設計加入住宅項目以補貼建築成本,卻遭市民反對。「一朵雲」最終胎死腹中。事發於二○○四年,湊巧地,那時我們的西九正在進行「單一招標建天篷」。無獨有偶,兩者最後都遭遇到同一命運
今天所見,地盤正在興建一所由丹麥建築師設計的博物館,應該可望於二○一○年完成。至於我們的西九,也在金融海嘯中再度啟航了。
Liver poolOne保留原有街道網
從阿爾伯特碼頭往內陸走便可到達一個新落成,由地產商Grosvenor所發展的商業項目LiverpoolOne。驟聽之下以為又是甚麼大型平台式大商場之類,到過之後,又發現有許多值得學習之處。
LiverpoolOne顯然是個舊區重建項目,但它不是一個單體式建築物,而是一個橫跨多個街區且包括酒店、辦公樓、商店、百貨公司和戲院的建築群組。重建區的特色是保留了原有的街道網絡,街道都變成行人專用區,每天只在特定時段供車輛上落貨用。停車場都放在大公園底層。
發展商聘用了超過二十間建築師樓負責設計不同的建築物,有大的、有小的、有全新的、也有保育舊建築的。目的是除了令街景更豐富和更多樣化外,更力求建築師的設計能照顧到每一個最微小的細節部分,當中心思可見一斑。換過來香港,早就建了個大型平台式商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