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二月,美國奧巴馬政府加撥一千億美元作教育經費,作為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策略的一個環節。英、德、加、中國和其他國家也有採取類似的措施。
德國的新增教育經費共一百億歐羅,主要用作改善中、小學的校舍,對建築行業是一項喜訊,教師和家長也普遍歡迎。對教育制度和教育素質不致有重大影響。
資助落伍學生回報高
但在美國和英國,增撥教育經費在社會上有相當爭議。美國很多地方中小學經費不足,水準不如理想。著名研究機構麥堅時諮詢公司今年四月一項報告指出:如果美國高中畢業生的水平有如加拿大、芬蘭和南韓者,去年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將可以提升百分之九到十六。
問題自然是資源怎樣能用得其所。有專家指出,過去數十年,美國、法國、德國等均有大幅增加教育經費,但效果有限,瑞典和芬蘭的結構改革就對提升教育素質作出重要貢獻。
世界銀行的專家建議與其把資源放在建設精英大學上,倒不如用來發展理工學院的工程課程。奧巴馬政府七月間就撥出一百二十億美元改善兩年制的社區大學(有點像香港的副學士學位課程)。但美國政府增撥的經費很可能大部分被學校用來填補其預算赤字,那對改善教育質素自然沒有甚麼作用。
麥堅時公司的報告亦建議增撥教育經費幫助那些落伍的學生,這樣對社會有更高的回報。那些成績低落和邊緣化的學生可望日後能增加收入和過上有意義的生活,整體經濟的生產力亦會提高。
工黨重視中下層及少數族裔
英國就面對另一類爭議。當貝理雅的工黨政府剛上場時,提出要在二十年內讓一半的中學畢業生上大學,每一年收生要增加十萬以上。工黨政府特別重視為中下階層家庭和少數族裔的中學生提供機會。
現階段英國大學的水平仍然普遍處於歐洲的先進水平,但教授和大學生均抱怨水準在下降。目前經濟困難,經費要削減,情況就更為困難,政界開始有人評論敞開大學之門並不明智。
面對增加收生的壓力,大學要求加學費,這樣自然引起社會的不滿。政府經費不足,擴充招生的幅度要壓縮,不少學生遂不得其門而入。今秋雖然增加一萬個大學名額,但仍有四萬個合資格的中學畢業生要失望。
從收生數字觀察,工黨政府取得不錯的成績,一九九八年貝理雅首相提出他的承諾的前一年,英國大學當年招收三十三萬個一年級學生,今年的名額就達到五十九萬二千人。
不過學生人數增加,入學的標準就逐步下降,大學的課程亦要降低要求。另一方面,高收入家庭的子女進入精英大學的機會仍然遠勝窮家子弟,政府被逼呼籲大學對後者放寬入學分數標準。看來改造社會結構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