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香港記者與北京公安發生小衝突,其後有關方面表示遺憾,以平息風波,但形象有損自是不爭之實。
中國領導層與一般國民非常重視主辦奧運。與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和八八年的漢城奧運相若,中國視主辦奧運為現代化的里程碑,是「和平崛起」的一個標誌,藉此機會向世界社會展示中國的成就。從領導人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另一方面增加國民自尊與凝聚力。
形象攸關展示美好一面
隨着會期臨近,各類針對中國的國際抗議聲浪愈來愈高。這大概是中國領導層預期之中,初期還能沉着應付。三月西藏的騷亂,以及其後奧運聖火巡遊在西方國家遭遇到的抗議活動,挑動了普遍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在領導層方面,態度轉為防禦性;一方面了解到要顯著提升中國國際形象的目標不易達到,另一方面,重點轉移到要避免任何有損形象的事故,而增加國民的自尊和凝聚力成為最重要的目標。這種情況在四川大地震後更為明顯。
避免出醜外商簽證難
對外宣傳的基本方針其實相當一貫;盡量展示中國美好的一面;盡量避免揭露各方面的陰暗面;重視國際媒體的報道。西藏騷亂時如此;四川大地震時如此;最近本港記者採訪北京排隊購買奧運門票時,出現秩混亂所引起的風波也是如此。四川地方官員向「豆腐渣工程」受害學生家長下跪,同樣是一個生動的例證。
要保證不出事在中國官場是一項重大責任,壓力非輕,而主其事者是公安機關。為了不出事,中國當局不惜代價。四月中廣州春季交易會時,不少外商申請簽證遇到困難。多次簽證的安排取消,只能申請一次或兩次簽證,而且要有一定的行程和酒店訂房。要住朋友家者又要提出邀請證明。同樣,一些外國旅客到北京參觀奧運也遇到簽證的困難。這種情況,反映主其事者是公安機關,而非外貿或旅遊官員。一般國家主辦奧運當然希望促進外貿及旅遊,目前中國的情況是為了保證不出事,願意犧牲一些外貿及旅遊收入。
犧牲外貿保證不出事
香港記者最近遇到的不文明待遇也是在這種情況下發生。中國人民希望辦好奧運的熱情不減,北京市民亦願意接受種種不便。批評中國者自然振振有詞,種種迹象反映中國人權狀況、新聞自由等未見改善。對中國經濟發展前景持樂觀態度者亦不會改變其立場。奧運未見有效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但損害不大,因為各方的觀感基本變化不大。
中國國民的凝聚力有所提升,但他們對西方國家「圍堵」中國的疑慮更重,對國際社會不能接受中國的「和平崛起」似乎有更強烈的反彈。這些情緒的出現,正是九十年代初北京首次申辦奧運失敗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