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前在大會堂停車場上蓋架起有如飛碟的流動展館,由英國女建築師札哈‧哈迪(ZahaHadid)設計,經已飛往東京。
市民要在香港看到哈迪的永久作品,便要等到二○一一年。去年底,哈迪獲理工大學聘用,在理大校園內設計一座可容納一千八百師生的「創新樓」(InnovationTower),設施包括設計學系教學大樓和用以展覽本地及國際的設計作品的展覽館,以推動香港成為亞洲的設計樞紐。項目亦配合了教育局大學四年制的發展計畫。
「創新樓」由兩座流綫型一高一低的大樓組成(高座十四層,低座十層),坐落於校園北面的漆咸道旁。哈迪把傳統的平台和塔樓,融化成如流質一樣的建築物,把地面、外牆和屋頂無縫地連接起來,儼如一件美麗的雕塑。建築物的平面層層各異,全部都是流綫型。
理大創新樓屬流綫型
創新之餘,哈迪也不忘尊重歷史。外牆橫向的綫條調子,又與校園原來的建築群互相呼應。
從校園平台進入「創新樓」,將是一個吸引人流的開放式展館;包容了博物館、茶座和小商店的功能。入口處長長的扶手電梯,把遊人帶進上層引入了天然光綫的中庭。
有別於一般校舍長走廊與密閉式課室的設計,哈迪把課室樓層以中庭上下相通,把班房變成有如瀑布流水般的一系列大小展館。各層的通道空間彼此連接,讓使用者在陽光下相互交流。
理大校園數十年來的發展,多以方格式布局規劃,以建築物結合方正的庭園。「創新樓」打破常規地轉化這四平八穩的格局,從原來的空間伸延出充滿流動感的新空間,為校園帶來改變,創出新的可能性。
原來,哈迪對香港有一顆難以磨滅的情意結。
贏山頂設計一鳴驚人
早在一九八二年仍未成名的哈迪,在香港山頂(ThePeak)的國際建築設計比賽中獲得了冠軍。那天馬行空不按常規的設計作品,在嶙峋的岩石上架起峭壁般的建築,有如刀子插在牛油般飄懸在太平山頂中間;方案圖紙就如前蘇聯構成派(Constructivism)的抽象畫。那時筆者還在大學唸建築三年級,坦白說實在看不明白。
哈迪獲獎,令舉世建築界驚歎︰「這是哪裏來的女人?」那時候,在伊朗巴格達出生的英國建築師,只有三十二歲。
設計獲獎,卻沒有興建。是構思太前衞,嚇怕了發展商?還是發展商根本無意發展,只是搞個比賽博博宣傳?實在不得而知。但這一回,卻令哈迪一舉成名,贏得舉世注目。哈迪在二○○四年獲得了「普列茲克建築獎」(PritzkerArchitecturePrize),至今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建築師。
二十五年前的香港,容不下哈迪的「不切實際」。幾年後,同樣獲得「普列茲克獎」的諾曼‧福斯特(SirNormanFoster)(一九九九年)和貝聿銘(一九八三年)卻先後在香港登陸,分別建成了滙豐銀行和中國銀行的總部大樓,成為世界級的地標。湊巧地,哈迪的移動城堡———CHANEL流動展館,第一站也是在香港。輾轉四分一個世紀,已成為建築界名牌子的哈迪,重臨當日令她一舉成名但又未能如願的地方,設計她第一幢在香港的永久作品———理大的「創新樓」,實現未圓夢想。豈料卻遇上了高度限制……
不知道哈迪心裏怎樣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