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讀大學的年代,是「難入易出」。香港適齡的年輕人,當時只有百分之一、二能進大學;加上正值本港經濟起飛階段,大學畢業生就業毫無困難。故此在大學年代,用功讀書學生的比例不高,大學教育的附加值,嚴格來說,也不算高。
一般大學畢業生在那個年代,畢業後多數在政府或大企業工作,轉工次數很低,因此在職培訓對僱主、僱員雙方面而言均極為重要。這種情況與日本甚為相似;日本政府與大企業直至最近,實行終身職制度,故此在職培訓能補充大學教育之不足。
目前本港大學不太難入,且仍然非常容易畢業。即使不能考進大學,能承擔子女往外國升學的家庭比例頗高;留在香港的話,繼續升學也有很多途徑。在大專院校,不能畢業的比例出奇的低,一般不能畢業者,實在已經浪費了很多機會。
在這樣的情形下,香港大學生用功讀書的比例相當低。中國內地來香港讀書的留學生對本地學生印象欠佳,認為他們不認真求學。而前者多數努力爭取好成績繼續升學。
用功讀書誘因不明顯
現階段本港大學生壓力差不多沒有,而用功讀書的誘因並不明顯;一般父母於子女進入大學後,不會亦大概再不能嚴加督促。當然,年輕人的生活(不一定是大學生活)多姿多采;開支也不少。學費每年四萬多,一個月的午飯、交通、零用等起碼也要二、三千,經濟負擔頗重。
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學生都從事兼職,冀求在經濟上自給自足,起碼一定程度上自給自足。年輕人各類活動再加上兼職,花在讀書上的時間就不多了。做一個及格的大學生要求實在很低;做一個出色的大學生挑戰性則極高。
本港大學生明白就業形勢嚴峻,尤其是目前在金融海嘯衝擊下。畢業生感到惶恐者是一般中小企業沒有提供在職培訓,合約期很多是半年、一年;轉工頻率高,但工作經驗附加值有限。工作三、五年,兜兜轉轉,很快面對再沒有甚麼突破的境界。就業大概仍然沒有大問題,但就「前程似咁」。
拉低香港國際競爭力
這對年輕人來說是大損失,對香港經濟發展而言也是大損失。如果相當一部分大學畢業生很快就沒有甚麼突破的本錢和動力,香港的國際競爭力一定會下降。
所謂在大學用功讀書,不一定是指努力爭取好成績,而是有沒有發憤圖強,裝備好自己去面對未來的挑戰。裝備好自己起碼包括提升本身的中、英語文能力,開拓自己的視野,對國際形勢、對香港各方面發展有一定的認識。
進一步而言,對文化、藝術的修養,也應該打下基礎。這其實是國際一流大學對它們的學生的要求。本港大專院校已有能力為它們的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只不過積極利用者的比例實在偏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