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競選期間,奧巴馬談中國政策不多。國務卿希拉莉反而在民主黨總統初選後期,曾大力抨擊中國的貿易盈餘和食品安全,以圖扭轉劣勢。目前美國的中國問題專家多數認為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政策,就戰略外交範疇變化不大,但經濟摩擦很可能會增加。
就戰略、外交範疇變化不大的推測,主要是美國自顧不暇。這其實也是上任布殊政府要改善中美關係的主因。布殊總統上任之初,視中國為戰略上的競爭對手,間諜機事件和對台軍售形成兩國關係緊張。但「九一一事件」後就要積極拉攏中國參與全球反恐,中美關係得以改善。
伊朗北韓談判須中方合作
現時美國正全力應付國內經濟危機,外交上難以傾力向中國施壓。奧巴馬一方面打算從伊拉克撤軍,另一方面又要增兵阿富汗。對伊朗和北韓,傾向展開談判解決問題,而兩者都要爭取中國的合作才容易在外交上取得突破。
要從外交途徑與伊朗解決發展核武器問題,美國需要俄、中的支持;不然很難逼使伊朗讓步。就北韓問題,美國更需要中國向北韓施壓。目前台灣海峽形勢大為好轉,中國有求於美國者大幅下降,美國亦樂觀其成。
較為令人關注的是,奧巴馬政府會否盡力促使中國增加它對國際社會的承擔。例如重建國際金融秩序、加強國際金融監管機制,美國會否邀請中、印、俄,甚至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大國承擔更重要的角色,讓它們有更大的發言權。現階段中國也打算集中解決國內問題,無意對國際經濟多作承擔。
當然,如果美國有意讓中國對國際金融、經濟等問題有更大的發言權,相信中國也願意對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多提供資金。奧巴馬政府要加強中美兩國之間的互信,讓中國相信美國會接受一個日漸強大的中國,而無意處處遏制中國。目前奧巴馬政府尚未見就這方面有積極的表現。
就經濟、貿易方面,面對美國保護主義抬頭,對中國的貿易盈餘、人民幣升值等的壓力很可能會加強。而中國本身亦要面對經濟困難,在出口下滑、加工貿易工廠大量倒閉的情況下,中國領導層很難讓人民幣大幅升值。經濟放慢、出口下降,亦不容易大幅增加從美國進口以紓緩來自美國的壓力。
基本上中國也有民族主義情緒高漲的問題。中國領導人不容易在美國政府的壓力下明顯讓步。反而在中美關係有顯著改善的環境底下,中國領導層比較容易就經濟問題(不是有關主權的問題)作出調整。畢竟中國當局亦明白,在較長遠的時期,中國總要讓人民幣適當升值以維持外貿的平衡。中國亦要多依靠擴大內需、減少對出口的依賴來維持經濟增長。
中國當局的態度似乎是,先看看奧巴馬政府的第一、二步,然後再作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