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渡海小輪是過海的唯一交通工具。從中環乘坐天星小輪到尖沙嘴碼頭,便可抵達九廣鐵路總站,轉乘火車到新界;到九龍各區便在巴士總站上車。碼頭旁的一片土地成為交通樞紐,五枝旗杆更是市民相約會面的地標。
如今火車站消失了,只剩下孤獨的鐘樓,天星碼頭依然人潮如鯽。政府已計畫把天星碼頭前的巴士總站遷往尖東永安廣場的公共運輸交匯處,旅遊事務署有意把原來的巴士總站改建為露天廣場,作為旅遊景點以吸引遊客。從此,尖沙嘴碼頭將不再一樣。
是變好還是變差?又成為民間討論的焦點。
巴士總站搬走了,會否為乘客帶來不便?
可作綠化休憩和表演
有市民發現廣場將有商業設施,擔心變成大商場,更群起反對:「剛殺掉了天星鐘樓,怎麼又來一個廣場?」
「七‧一」遊行,有年輕人高舉標語,反對遷拆巴士站改建大商場。又泛起一陣財團蠶食公共空間的「官商勾結」疑雲。
這也難怪。除了皇后像廣場和愛丁堡廣場外,香港叫做廣場的地方,例如太古廣場、時代廣場、荷里活廣場、新城市廣場……那一個不是大商場?對,還有個金紫荊廣場!
這一次,市民的反應是過慮了。事實上,那應是個真正的廣場,可作綠化休憩和表演場地;當中加建少量的商業設施如露天茶座和小商鋪,用意是令公共空間更活潑,用途更多元。
不遠處的海濱長廊旁邊,負責設計的建築署也興建了一座兩層高的小型建築物用作咖啡店;好讓市民在海濱閒逛、拍照和欣賞維港景觀之餘,也有吃喝玩樂的地方。
文化中心以北設巴士站
原則上,在沿海土地上以行人為主的公共空間取代車站等基建設施,把海港還給市民,合乎《海港規劃指引》,筆者是贊同的。巴士總站搬遠了,但文化中心以北仍設巴士上落客的車站,總算平衡了交通不便的問題。
將來的建築物覆蓋面積不超過廣場面積的十分一,高度不超過十五米。是否太多太高?也得看過設計才能判斷。但設計必需要與毗鄰文化中心前的鐘樓廣場和海濱長廊互相協調呼應。
是綠草如茵,還是規矩莊嚴?廣場的設計和布局,將會通過設計比賽產生,筆者認為是好主意。遴選時可包括市民評分,便可確保設計合乎公眾要求了。不過,千萬不要來個格格不入的羅馬式噴泉,或俗不可耐的「金龍吐珠」便好了。
政府出資由私人管理
廣場不必刻意為遊客設計,也毋須硬性加諸甚麼主題。市民喜歡到的地方便自然吸引遊客。
政府意向是由政府出資興建,再由私人管理。縱使有人擔心一再把公共空間私有化,筆者卻認為值得嘗試,反正由政府管理的公共空間也不見得更自由。只要合約條款清晰,不把平民百姓拒諸門外。合約年期不應過長,若有違約政府可以隨時收回管理權;此舉應可確保營運和管理符合市民意願。不過,如果由私人機構管理這片公共空間,一直容許的示威集會和街頭論壇,還可以舉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