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最近宣布斥資十三億元,啟動兩個保育活化項目,將二十幢戰前「廣州式騎樓」建築保存,並予以活化。兩組唐樓,分別位於旺角太子道西和上海街。
太子道西和園藝街交界的一列唐樓,建成於上世紀三十年代,由法國建築師設計,當年有「摩登住宅」之稱。除了擁有傳統「騎樓屋」架於行人路上的特色和遮蔭擋雨的騎樓外,建築物的外牆圖案設計和綫條,更充滿當時流行的「裝飾藝術」風格。街角長長的流綫型懸臂式露台,更成為該列建築群的獨有景致。
「騎樓底」 花園成罕見 街景
今天往「騎樓底」走一趟,發現地面花店林立,成為花墟的一部分。中間還有歷史久遠的校服店和鞋店。為了吸引途人購物,店主都把鮮花盆栽置於店外,把馬路旁布置得猶如花園一般,成為一幅色彩繽紛的罕見街景。
樓上本來是住宅,但部分都已變作創作工作室、教會、畫室、舞蹈坊、瑜伽練習室和健身室等不同設施。
倘若唐樓群不作保存,假以時日,發展商進駐,唐樓隨時被拆,換來現代化的高樓和商場。歷史文化被推土機殲滅,命運跟其他地區的舊樓沒有兩樣。
這一回,市建局以「零發展」方案進行保育,並以「七年樓」市價收購業權,正在進行公眾諮詢。上周末,筆者便出席了討論「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活化項目」的集思會,有過百持分者應邀出席,包括受影響項目的業主和租客(而租客又分為地鋪的商戶和樓上的住客)。除此之外,還有項目周遭的區內人士及街坊、區議會代表、一些關注更新項目的市民、保育組織和專業團體等。不同的持分者對這項目,都各抒己見。
留屋兼留人?統一業權 ?
一些業主都贊成保育,要賣出業權的首要考慮便是收購價是否合理,更說「要快不要拖」。但有業主例如教會,以服務社區為本,便要看同區有否地方安置,更聲稱志不在賠償。
商戶的關注是會否獲得賠償,又擔心復修完成後會加租。花檔的意願是繼續在花墟營商,且認為空間不夠用。
關注組織則認為,市建局應考慮「留屋兼留人」的可能性。但有與會者認為,要完善保育,「留屋又留人」未必是可行方案。對於由市建局以統一業權進行保育,持分者又有甚麼意見?
贊成的意見認為,若業權分散較難管理,無法保障「騎樓式」建築群得以保存。一旦由發展商向業主收購後,唐樓極有可能被拆卸而發展成高樓大廈,偏離保育的原意。
相反,對關注市區重建的組織來說,統一業權作保育不是唯一的出路;更質疑把私人物業強行收購的理據,令業主失去自願權。不過,業主仍會看市建局的收購價再作決定。有業主更笑說︰「錢,其實可以解決許多問題。」
政府可以資助業主自行翻新樓宇作保育以代替收購嗎?但有業主卻不願意肩負保育的責任。「借錢保育?難道不用還?」有業主說。
在建議用途方面,大部分與會者都認為地鋪應保留花墟特色。原有商戶可繼續經營或在翻新工程完成後回流。此舉既可保留現有風貌,且有旅遊價值。有市民卻有另一番見解,認為香港是自由社會,地鋪應按市場經濟模式運作。
至於樓上的用途,與會者有不同的建議,包括旅館、畫室、舞蹈坊等。
筆者認為,有別於過去先拆卸後重建的發展模式,市建局以保育模式活化舊區進行名副其實的市區更新誠然是件好事。可是,不論要把居民強行搬走或強行留低,都不是最佳辦法。市建局應按個別項目,調查受影響居民的意願,並清楚讓居民了解賠償安排,使居民有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