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底,筆者參加了香港大學一九八三年畢業生為慶祝畢業二十五周年的步行籌款,自山頂步行至港大校園。闊別多年重返港大,觸動了不少的回憶……
八○年,中學預科畢業,同學們都去讀醫科,筆者獨個兒走進香港大學的建築學院,無知地以為讀建築就是學繪畫造模型。
那時候,偌大的港大校園有山有樹有花有草,風景非常美麗。大清早自家中出發,一蹦一跳的從列提頓道穿過以紅磚建成的明原堂,還記得附近仍有兩幢細小的白色屋子。走過蜿蜒山徑,經過綠草如茵的斜坡和荷花池,連電梯也不用搭便到達紐魯詩樓三樓課室。
還記得,永遠趕不上八點半的課堂。就算上課了,還是打瞌睡。後來才知道,原來讀大學可以走堂。
很快,紐魯詩樓南面的山坡,變了建築地盤,兩幢小白屋、那段可愛的山路和草坪,都消失了。
「水街,還 有糖水嗎? 」
作為港大地標,歷史悠久外形古典雄偉的本部大樓,彷彿卻不屬於我們,只在每年一度的學生節活動時才會踏足內裏的「陸佑堂」。俗稱「拉記」的圖書館也不是常到的地方,因為建築學院自己有個小型圖書館。
還記得,太古樓飯堂外面有兩間電視房,每天黃昏時分,一眾大學生擠滿房間。看新聞嗎?不,是看《IQ博士》。不經不覺,小雲小吉都長大成人了。
建築學生的生活晨昏顛倒,紐魯詩樓三樓二十四小時燈火通明,成為「薄扶林燈塔」。
晚間,大夥兒做功課做悶了,便到西營盤水街的大排檔吃夜宵。今天,水街擴闊了馬路,大排檔都不見了。不禁問句︰「水街,還有糖水嗎?」
不見大草坪 飯堂變快餐 店
化學樓前面有幅叫做ChemLawn的大草坪,綠油油的很有校園氣息,畢業照就在這裏拍。如今草坪消失了,又是變了一條馬路,旁邊增建了一座高樓。
明原堂三幢古舊典雅的紅磚屋,如今只剩下兩幢。
以前校園有兩個飯堂,一個在太古樓,另一個在學生會大樓。在學生會大樓的一個較有人情味,後來拆了加建圖書館。今天往校園逛,飯堂變了星巴克、美心、大家樂。哈,連大學校園都士紳化了!
還記得那一年,教授說中環那具殖民地建築特色的香港會所要拆了,要我們去保護它。當時的我,竟無動於衷,心裏想着:「反對有用嗎?做建築,不拆舊的,何來有新樓建呢?」
怪不得,天星鐘樓、皇后碼頭要拆,看不見「保衞者」中有建築系的學生。
人口激增土地短缺,城市愈建愈密,舊建築不斷被拆,樓宇向高空發展,休憩空間愈來愈少,天空變成一條綫,大學校園又豈會例外?
轉眼二十五年了,八三年的天空,跟今天的還是一樣嗎?
生活營營役役,在失落了的空間尋找記憶,倒算是個奢侈的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