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眾勝堂保濟丸含致癌禁用西藥和減肥藥事件頗引起市民關注,因為不少市民經常服用中成藥。但保濟丸事件同樣反映港府管治的不足之處,分別就保障市民健康和經濟發展兩大方面。
生署經調查後,點名狠批李眾勝堂「未有盡力確保產品安全及質素」。署長林秉恩表示雖然保濟丸正申請註冊,但不會獲署方批出,直至李眾勝堂證明其原材料和整條供應鏈安全,才可復產。署方亦會把調查證據提交律政司,研究是否提出檢控。
從市民藥品、食品的安全角度而言,保濟丸在市面上銷售數十年,其間有沒有出問題,政府似乎一直未有關注。而保濟丸不是孤立事件,本港有五百間中成藥廠,七成只持有「過渡性」牌照,水平參差顯然未有足夠保障市民健康的品質保證。
事情發生後始巡廠
不少更是「山寨廠」,製藥環境欠佳,很可能影響產品質素甚至市民健康,一些傳統跌打醫生以原始方法製藥卻可以在全港公開銷售,若果本港中藥廠要全面提升至符合「良好生產規範」水平,估計可能有高至七、八成要倒閉。
保濟丸事件發生後,生署才表示會逐間廠巡視,未能改善至達標者「可能要它們結業」。市民不禁要問,保濟丸事件前,生署是否知悉上述情況,為甚麼這麼多年來從未見有甚麼系統性的行動?這麼疏忽,危及市民健康,反映出政府管治能力欠佳。
其實尚有一大問題,就是來自中國內地的藥品和食品,市民對它們的安全,一直抱有懷疑態度。直到目前為止,市民還未見到政府有一套有效的檢測制度,令市民真正感到放心。
從食品安全到經濟發展,前數年,本港有提出過「中藥港」的概念,政府的取態從媒體中得悉亦頗具積極。既然有考慮過「中藥港」的大計,政府應該有一些起碼的調查研究,對上述本港中成藥廠的情況,總得有初步的了解。
「中藥港」概念沒做功課
看來政府未有做過甚麼功課,提出「中藥港」的概念,和大學生或評論員寫文章一般,「得個字」。這樣的施政水平,又怎能讓市民有信心呢?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抱怨社會缺乏共識,以致政府難有作為。像「中藥港」這種例子,政府毫無建樹,主要原因還是沒有做好功課。
去年特首的《施政報告》,提出六大優勢產業,其中包括醫療服務和檢測認證,均與保濟丸事件有關。從「中藥港」到醫療服務產業,政府對保留和發展傳統中藥有甚麼政策?當然,「得就」的作風很容易導致政府消息人士表示一下:很多中藥古方值得保留,呼籲改由獲得認可的藥廠製藥。
這樣的立場,無可非議,只不過很難見到具體成績。至於保濟丸獲事件是否可以作為推動檢測驗證產業發展的一個機會呢,政府就未有任何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