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碰到一些日本朋友,他們談到日本的一些嚴峻的社會趨勢,頗值得香港人深思。日本人口老化是大家熟悉的問題,到二○○三年,三成人口年紀將超逾六十五歲。這大概也是香港稍遲要面對的問題。日本與香港不同的是日本政府欠債纍纍,每年的預算赤字達到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國債已累積至國內生產總值的一百八十。這當然是香港要避免的情況。
人口老化,工作人口上要照顧老,下要養育小,開支壓力大,儲蓄率下降。九十年代,日本家庭儲蓄率佔可支配收入百分之十以上,現在跌至百分之三點一。香港沒有有關統計數字,但估計情況類似。
人口老化儲蓄率下降
儲蓄率下降反映市民靠積蓄維持退休後的生活愈來愈困難,對政府的老人開支要求愈來愈高,就政府增加稅費的政策抗拒愈來愈大。為維持經齊增長的動力,日本政府不傾向增加薪俸稅和企業的稅項,轉而增加銷售稅來開源。香港政府不敢談銷售稅,政策選項十分有限,幸而我們還有非常可觀的財政儲備。
面對貧富愈趨懸殊,日本的政治和社會共識受到衝擊,執政自民黨要維持經濟增長,反對黨民主黨則要求合理工資,從量度貧富差距的堅尼系數觀察,日本的指標從八十年代中的百分之二十七點八上升到公元二千年的百分之三十一點四,即是從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之下上升到其平均水平之上。香港的指標當然差劣,二○○一年的數據是百分之五十二點五,是拉丁美洲的水平。
更令人震驚的是日本的小童貧困率,公元二千年時高達百分之十四點三(七分一左右),比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高百分之二點二。根據一項二○○六年的調查,在三十個最富庶的國家中,日本的貧困率是第四名最高。
社會分化貧富懸殊嚴重
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因為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工作人口都是兼職工、臨時工、合同工等,形成一千萬的「在職貧窮」工人,他們工作沒保障,沒有任何福利。相比八十年代,超過八成的僱員工作有保障,感覺自己是中產階層。
在九十年代以前,日本是一個差不多全民皆屬中產的社會,工資高而均富;而現在則中產階層萎縮,「在職貧窮」及半失業的人數猛增,日本的經濟奇迹不再。日本的經濟仍然健全,日本依然是經濟大國。日本過去是東亞經濟發展雁群之首,「亞洲四小龍」唯日本馬首是瞻。今天日本的社會趨勢,自然值得「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提高警惕。香港與日本最大的分別是我們有豐厚的財政儲備,但「在職貧窮」是兩地均要面對的大問題,何況香港的貧富懸殊遠比日本嚴重。
七、八十年代,大多數香港人均以社會中層自居,目前社會分化嚴峻。市民無力解決自身問題,就轉而向政府伸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