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通過後,政府、媒體和政黨的注意力自然落到五個新增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就選區劃分、提名及被提名為候選人的資格等問題引發不少討論。
不過,選舉行政長官的選舉委員會其實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人大常委的決定是本港可以在二○一七年以直選方式產生行政長官;特區政府表示這是一個確實的時間表。一般估計,二○一七年普選產生行政長官的可能性不低,關鍵問題在提名的門檻。
提名門檻是關鍵
如果把五個新增區議會功能組別議席的所謂普選方式延伸至行政長官的選舉,那就太遺憾了。因為在前者的選舉,一般選民雖然有選舉權,但就沒有提名權和被選舉權。
如果將來行政長官的普選,提名權由選舉委員會內佔主導地位的建制階層所控制,這樣的普選沒有真正的選擇和競爭,只是由兩、三個北京認可、建制支持的候選人角逐,普選的意義就變得十分有限了。
既然市民希望在二○一七年見到有意義的行政長官普選,當然應該就二○一二年的選舉委員會產生辦法,推動本地立法範疇下的最大民主化,避免在二○一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要一步到位。這種改革,自會增強香港市民對二○一七年普選行政長官的信心。
推動政改,除了實踐民主的理想之外,各方面均希望能化解香港社會深層次的矛盾,恢復香港人的信心,同心同德,一起建設民主繁榮的香港。因此就選舉委員會民主化的議題,特區政府拿出誠意,真正集思廣益,對促進和諧社會,自是重要的貢獻。
就選舉委員會民主化的議題,最重要的考慮,就是開拓其目前只得廿三萬人左右的選民基礎。選民基礎這樣狹窄,就招致「小圈子選舉」之譏,特首就不能理直氣壯地執行他的政綱,落實他的政策改革。
現階段選舉委員會有四個大界別,第四個屬政界人士,以本地立法方式改動的空間差不多沒有,但前三個工商、金融界,專業界,勞工、社會服務、宗教界等民主化的空間很大。
擴大界別投票人數
簡單舉例,銀行界的選舉委員會名額,自然不應該由一家銀行一票產生,而應該由所有銀行從業員一人一票產生。高等教育界新增的委員名額,可以考慮把相當一部分由大專學生一人一票選出。宗教界的教會領袖,亦有責任去仔細考慮怎樣讓其廣大的教眾參與選舉。
民主化的另一個方向,就是把大界別中各個組織的原有名額合併選舉,例如整個工業界應合併其各個組織,選舉產生其選舉委員名額。過去不少論政團體和政黨,均有就選舉委員會產生辦法的民主化,提出過很多寶貴的意見,這些意見現階段應該讓全體市民廣泛討論。
把所有改革留待二○一七年的行政長官選舉,顯然不是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