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本年度的《施政報告》以「迎接新挑戰」為題,但未能加強市民的信心。面對金融海嘯的衝擊,世界各地在政府和市民的層面,均在進行反思。
西方社會的問題是過度消費,相當一部分的消費者「碌卡」預支消費力;政府則以財赤解決眼前問題,以致國債回增。香港市民的反應頗為不同,社會上「積穀防饑」的心態很強,家庭儲蓄率普遍相當高;政府財政健全,財政有盈餘是常態。
香港市民過去的心態是社會福利是用來幫助不能自助的弱勢社群。香港市民強調自力更生,不少低收入家庭寧願依賴低於綜援的微薄薪水過活,而拒絕接受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相當一部分的長者依靠本身少量的積蓄,加上生果金甚至是來自「拾紙皮」之類的收入來維持生計,而不願意接受綜援。
這種精神,值得港人敬佩,這種價值觀,不是目前增加生果金爭議的一個重要因素。曾蔭權在《施政報告》及其後的媒體節目中指出,「高齡津貼計畫」的功能由「敬老」變成「養老」,養老金須要經由資產審查批出。不到十天,在輿論的壓力下,特首撤回資產審查的建議。
特首當時解釋,到二○三三年,每四個香港市民當中就有一個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一名廿二歲以下的學生,其餘兩名擁有工作的成年人,每人每月需花五百元,才能維持得到各界要求的「千元生果金」。他指出,香港人口急速老化,大家考慮增加生果金時,目光要長遠一點,因為會為下一代構成沉重的財政負擔。曾蔭權擔心下一代市民的財政負擔,自然有他的道理;但是香港市民同樣擔心自己退休後的生活,他們也知道退休後的年期會愈來愈長。
全盤檢視問題不能拖
其實,特區政府要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要為市民整體的退休保障打算,這不單是生果金的問題,還包括「強制性退休保障計畫」,長期醫療融資的問題和香港整體的稅制。現行建基於簡單稅制,毋須供款的社會保障和福利制度能否持續發展,市民是否繼續支持這樣的制度,這些都是須要全盤檢視的問題,不能迴避,不能拖延,否則整體社會必須付出沉痛的代價。
日本就是前車之鑑。日本經濟富裕,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前經濟增長驕人,但現階段人口老齡化,政府開始削減國民的醫療保險補貼,社會福利成為國民最關心的議題,「銀髮族」的各類生活課題均是媒體關注的焦點。日本人的價值觀和香港人非常相近,他們過去亦相信自力更生,不要求政府提供全面的退休保障。
現在面對金融海嘯,特區政府自然不敢向市民伸手。「強制性退休保障計畫」不敢提升勞資雙方的供款,長期醫療融資問題繼續拖,增值稅再也不敢提,是誰未有把目光放得長遠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