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區政府委任副局長和政治助理引起軒然大波,處理不當引致特首民望下跌。本文嘗試探討有關的制度問題。
首先,本港的「行政主導」體制就政府委任賦與行政當局全權,立法機關只能就新職位開設,政府要求撥款時才有撥款的同意權,可以拒絕通過撥款;就人事任免連發言權也沒有。相比之下,美國的政制講究制衡,一方面行政機關有很大的政治任命權;另一方面,這些任命須得到參議院的通過。
美內閣成員須參議院通過
在取得參議院通過的過程中,獲得總統提名的官員不但要接受參議院有關委員會成員的質詢,媒體亦會嚴查被提名者的記錄。被提名者過往的錯誤、醜聞被揭發,有時任命為參議院否決:有時被提名者自己知難而退。過去有內閣部長獲提名後被媒體揭發曾聘請非法移民任家務助理而自動放棄提名。
這種審查的理由是所有政治任命須經國民審核,經由選舉贏得席位者經受過選舉的洗禮,不經過選舉途徑者要由民意代表審查。
這項制度有爭議之處在提名人選的政治立場。在美國,通常政治立場溫和者在參議院會受到較少留難。政治立場非常保守或非常激進者會受到政治立場相反的參議員激烈的質詢。最近台灣馬英九總統提名的一些監察院委員也受到民進黨立委相當不近人情的凌厲質詢。
澳洲部長獲撥款聘助手
要是執政黨在立法機關擁有多數議席,而黨紀嚴明,通過提名不是難事。美國兩大黨黨紀相當寬鬆,常有本黨參議員就提名問題不支持總統提名者的情況。最近馬英九的一些來自綠營的提名官員也受到國民黨籍立委的杯葛。
澳洲就副局長政治助理的任用採取另一種制度。每一位內閣部長每年獲得一筆政府撥款去聘用幕僚助手等;薪酬高低全由部長支配。這些政治任命的人員也不屬政府編制;這樣自然不會引起香港模式的爭議。
美國的媒體在獲提名官員經由參議院審查期間,通常亦以輿論監察者的姿態去加入審核的過程。但官員的任命一經通過,就可以享受與媒體的一段「蜜月期」,一般為一百天左右。
新貴與媒體有「蜜月期」
在這段期間,媒體會有一些頗為正面的專訪,或是有關新任官員的生活花絮等。這項傳統的理據是新官上任需要一段時間去熟習工作方能有所表現,不應該一上任就對他們有嚴厲的批評。
在香港的這場政治任命的風波中,這批新任副局長和政治助理不免受到一些打擊。但不少媒體的記者和評論員亦有向這批新官表示批評的矛頭主要是針對特區政府不尊重市民的知情權,而不是針對新任官員。大概稍後市民可以見到一些有關新官的正面報道和生活花絮,特別是在立法會休會的暑假期間。看來這些政治任命的官員依然有一段與媒體的「蜜月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