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主選舉中,現任議員總有相當優勢。美國的參、眾議員連任的比率一般都在百分之七、八十左右。剛發現患上腦癌的愛德華甘迺迪,已經在任四十五年之久。現任議員只要努力工作,自然容易有政績向選民交代,亦容易吸引媒體的報道,籌募選舉經費亦較有把握。多年經營,人脈自然廣博。
後援會可傳給兒女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選舉制度改革之前,日本與香港一樣採用中等區域的多議席選區單票制。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在有四、五個席位的選區提名起碼三位候選人;候選人除了取得黨的提名之外,尚要努力建立本身的後援會。這些後援會甚至可以傳給兒女、女婿和秘書。
在英國的單議席選區簡單多數制下,選民傾向支持兩大政黨。現任政府的表現對選民的投票決定有很大的影響。三、四個百分點的選民轉投另一政黨,就足以形成政黨輪替出現新政府,很多席位就會易手,但保守黨和工黨的「安全選區」一般仍佔一半席位以上。
如果採取比例代表制,全國成為一個選區,由政黨訂定候選人名單及其排名次序,資深黨員和現任議員自然佔有優勢。上述簡單的介紹,旨在說明政黨往往厚待其現任議員,要迅速促進新人輩出,絕非易事。
黨內初選新人挑戰賽
為了對現任議員形成制衡,美國政黨均有初選制度,任何黨員均可參與初選,沒有甚麼限制。台灣開放黨禁後,國民黨和民進黨為應付黨內的訴求和挑選有吸引力的候選人,亦引進初選制度,其方程式多次改變,但基本上取決於黨員投票和民意調查。
香港政黨發展歷史尚短,從早期的選舉直到現在,相當比例的選民對候選人的認識較政黨強,「選人不選黨」。鑑於現任立法會議員的明星效應依然相當強,加上目前的多議席選區單票制度,各政黨直選席位的增減非常有限,新人「上位」實在不易。
本港直選產生的議員一般相當勤力,加上政府所提供的資源,地區服務多年累積,形成一定的支持,新人難以挑戰。除民建聯外,各政黨人力資源有限,立法會候選人主要依賴媒體建立形象,吸引選民的注意和支持。現任議員要爭取在媒體「曝光」,自然大佔優勢。
選民希望見新面孔
今屆立法會選舉形勢有一定的改變,主要是多位第一梯隊的立法會議員在位相當長,年齡方面亦歲月催人,加上第二梯隊已等待多年,他們的訴求不容再忽視。老牌政黨如民主黨對第二梯隊不能不有新安排。
在「行政主導」的體制下,立法會議員的角色有限,政績難有突破。一方面雖然明星效應猶存,但另一方面不少選民亦希望見到新面孔。估計今屆立法會選舉,新人應該可以取得一些突破,為香港政壇帶來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