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成為經濟超級大國,其成就歸功於執政黨自由民主黨、官僚系統和工商界的緊密合作。日本內閣因為要遷就自民黨的派閥利益,兩年左右就要大執位一次;而日本的「秀才官僚」終身服務一個政府部門,與有關利益團體維持密切的關係,在政策制定的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隨着日本經濟停滯不前,日本人對政府的信任度,對官僚的信任度亦同時下降。今年三月,日本最暢銷的《讀賣新聞》的民意調查反映,百分之七十四的受訪者不信任東京的「秀才官僚」。
不信任「秀才官僚」
日本兩大政黨近十年亦銳意整頓官僚系統,意圖限制它的影響力,把權力收回內閣。前首相小泉純一郎事實上已經採取強勢首相的姿態,在外交政策上擺脫外務省的影響力,在內政上強化內閣官房,抑制公務員高層的角色。
現時的反對黨日本民主黨更加強調要實踐真正的議會內閣制。為了打繫官僚系統,聲言贏得大選後要委任一百名高層公務員。另一方面,民主黨計畫大幅度下放權力予地方政府,後者則表示,下放權力一定要同時下放財權。
為甚麼昔日廣受尊重的日本官僚系統淪落至此?過去東京大學最優秀的畢業生才能加入政府成為「上級職公務員(類似香港的政務官)」。他們有崇高的使命感,以維護日本的整體利益為己任。現竟被視為既得利益者,改革的絆腳石;眾多的醜聞亦大損其形象。
日本公務員待遇不算高。他們有一個傳統,就是同時入職的政務官不會當彼此的下屬;故此當同屆的政務官有一人升遷至事務次官(類似香港的常務秘書長),其餘同屆入職的同事就會退休。
日本高層公務員很多在四十多歲或稍後就會退休;退休後可能從政,但大多數到大企業出任高職。這種現象到近年開始受到批評,輿論認為高層公務員在任內經常過分維護大企業集團和與其長期合作的重要利益團體的利益。
過去這種種關係被視為促成社會的共識,保證施政暢順,對日本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作出貢獻。近年則被批評為維護既得利益,阻撓改革,當政府要推動改革,打擊既得利益時,官僚系統就處處掣肘。
日本高層公務員的處境,值得本港公務員系統提高警惕。在回歸以前,本港市民廣泛尊重公務員的貢獻,認為公務員的優良服務是香港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基石,不幸今天市民對公務員的評價大不如前,像「梁展文事件」等的新聞自然加劇官商勾結的懷疑。
在這樣的環境下,公務員的職位對最優秀大學畢業生的吸引力下降,公務員士氣低落,再難以維護本港整體利益為己任,普遍採取「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態度,高層公務員流失轉趨嚴重:這當然不是香港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