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數月,城中政治耳語有不少中央派員來港探詢下屆特首人選意見的傳聞,估計明年中北京當局應該有決定,避免惡性競爭,畀特區政府接班工作能順利進行。習近平出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就是中央順利接班的模式。
推六經濟產業商界未支持
從這個角度觀察,曾蔭權政府要推動甚麼重要政策,剩下的時間不到一年。曾蔭權政府為香港人作出甚麼貢獻?在餘下的任期,還能留下甚麼功業?
曾蔭權競選連任時,就政改問題對記者表示「要玩鋪勁」,但他推出的政改方案既無時間表,又無路圖,而且明顯削弱了香港的自治權,因為政改方案不能討論下屆政府任期內的政改。
即使爭取民主黨、民協等支持政改,也得由中央政府出手,中聯辦要跑到台前,民主黨主席何俊仁公開宣稱認為特首就政改問題「廢廢」。如此「玩鋪勁」,實在令人失笑。大概香港人都明白,政改不容特首有甚麼角色。但經濟、社會政策又如何呢?
去年的《施政報告》,曾蔭權的重點是「六項優勢產業」。政府扶助特定的產業,與過去港府的經濟哲學相違,曾蔭權政府實在未有經過詳盡的諮詢,就作出這樣的決定。
選擇「六項優勢產業」,亦未有精確科學的論證工作。一下子就要推動「六項優勢產業」,政府手上沒有主權投資基金,又無國企,亦未取得工商界的全力支援,自然難有成績可言。
經過一年,今年的《施政報告》厚顏聲稱「政府提出的具體措施經已逐步落實」,又空洞地提出「我們今後仍會不斷關注六項優勢產業的發展」。工商界唯一告慰者,就是即使這是一個好大喜功的政府,能量相當有限。
畏首畏尾早成「看守政府」
其實曾蔭權想為市民「打好這份工」,應該在民生問題為市民謀福利。擴闊稅基的諮詢與討論「雷聲大,雨點小」,結果毫無作為。
長期醫療融資,是市民非常關心的大問題;現在政府的方案,是鼓勵市民自己購買醫療保險。未有購買醫療保險的市民,大概仍然不會考慮這個問題。
今年的《施政報告》,新聞界獲通知,要兩個小時才能讀完。房屋問題肯定是重點,曾蔭權咬牙切齒表示不會容許樓市泡沫化,但銀行界預期未來一年,樓價再升百分之十至十五。《施政報告》公布後,地產股繼續上場。
政府標榜的「置安心」計畫,最快也要在二○一四年才有一千個單位供應。打擊樓市泡沫化也好,幫助中下階層市民置業也好,在可見的將來,政府成就相當有限,可以預期。
曾蔭權自言「視民望如浮雲」;在不能連任的情況下,理應可以大刀闊斧推動一些改革。但過去一直畏首畏尾,毫無作為。一早就以「看守政府」自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