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篇,還是繼續討論中環海濱區的城市設計。規劃署把鄰近中信大廈、演藝學院和藝術中心的海旁土地,劃作藝術及文化區,提供藝術、文化休閒和文娛用地,還有露天劇場作戶外表演。文化區,不單止於西九。
商業用地減少了,規模低矮的海旁建築用作露天餐廳及小型商店,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大型商場。
沿海岸綫設有木板走廊、公眾登岸梯級和水上市場的灣畔漫步徑,使藝術區成為旅遊觀光點。
建築本來就是藝術,在長廊旁的小型建築物,應是別具創意和富吸引力。筆者建議,可通過公開建築設計比賽方式遴選設計,讓年輕建築師一展所長。
碼頭軍用通道改隧道
位處海濱長廊那若隱若現,長達一百五十米的解放軍碼頭又如何處理?政府承諾軍用碼頭在毋須作軍事用途時,會作為海濱長廊的一部分向公眾開放,當然是好事。但倘若要用的時候又如何?會否門禁森嚴或以圍欄相隔?從發展藍圖所見,解放軍駐港部隊總部與新海旁的軍事碼頭相距百多米,以一條軍用通道相接,通道橫跨海濱公園,把公園東西分割。兩者在使用時又會否產生矛盾?政府應把通道的設計詳細交代。
假如通道改作地下隧道,或把草坪如小山丘般跨越通道,地面的草坪便可在任何時候都可讓市民使用了。海旁增加綠化休憩用地,減低建築密度,總算合乎市民意願。但若要增加人流,還須交通暢達。
本港過去不斷填海,令海旁愈來愈遠離人口密集的腹地。出海邊又被多綫行車的馬路阻隔,令行人難以抵達。新建的添馬艦政府總部大樓的設計,正好解決海旁於金鐘的連接;令行人可暢通無阻地通過大樓中間的公園到達海濱。
行人暢通無阻到海濱
至於整個海濱區,亦應以園景平台、天橋和地面通道與腹地連接,讓行人有更多的選擇。
摩地大廈減低了密度並拆細發展,令休憩用地增加,從皇后像廣場面向維港的景觀更覺開揚。政府提出兩個概念:一個是把公園置在地面,有如皇后像廣場伸延至海濱;另一個則是以園景平台連接廣場與海濱。筆者較為喜歡前者,因為此舉好讓德輔道中至新海濱全無阻隔,令視覺走廊更加通透。
皇后碼頭必須原址重置,哪天星鐘樓又該往哪裏去?還是放回原址附近,在皇后像廣場對出的軸綫上,與走廊公園一併設計,成為廣場走廊景觀的一部分吧。
城市設計演繹方案多
總括來說,從這一次的城市設計研究可見,同一張分區計畫大綱圖,原來可以有不同的演繹和眾多的設計方案。因此,城市設計研究的目的,正是更深入地探索城市景觀和空間的質素,建築物的布局、高度和密度,以及歷史文物的保護,這些都是過往缺乏的。
近幾年,筆者看見了城市規劃過程的進步。城市規劃不再單靠數字和過分粗疏簡化的平面規劃;而是更深思熟慮地,運用立體思維,以實體模型輔助設計;更讓公眾參與,增加規劃的認受性。市民對城市設計的認識,也隨之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