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深明曾蔭權政府為政之道,以不變應萬變,沒有任何大計,因為懼怕爭議;更懂得期望管理,先宣傳一輪政府不會再派糖,然後再大灑金錢,予市民一個「驚喜」。這樣,民意評分不會太低,又過了一關。如果明年又能過關,到了二○一二年,特首選舉在即,市民自然要在特首選舉中找答案。
特區政府這種心態,是自己選擇成為「跛腳鴨」。市民所擔心的是,香港的國際競爭力逐步下降,社會深層次的矛盾逐步惡化,對前景再不能有甚麼樂觀的期望
低收入人士 一無所得
賣地成績不錯,房地產交投暢旺,政府收支有盈餘,故此財政司可以繼續採取「紓緩措施」,派糖二百零四億元。事實上,要求派糖不幸已經成為政治風氣,一眾政黨也要求政府派糖,對香港的長遠經濟、社會政策,反而未見有足夠的討論。
本來政府要幫助一些弱勢社群,是應當支持的好事。但市民要問,這些「紓緩措施」,要達到甚麼效果,怎樣去評估這些效果。現在的情況是,公屋免租一、兩個月;綜援、高齡及傷殘津貼發放「雙糧」等,已經成為「例牌」。
成為「例牌」的原因是,政府大概不敢冒民望下調之險,在下次財政預算中取消這些「紓緩措施」。經濟不好,市民需要幫忙;經濟大好,政府更要藏富於民。難怪有網民評論預算案「唔包你就業,但保你綜援有雙糧」。
政府為求人人有份,「紓緩措施」毫無章法。以政府的邏輯,基層市民得到公屋免租等優惠,弱勢群體可取得綜援等「雙糧」,打工仔減稅六千元,業主們則可以享受寬減差餉。不過政府未有考慮到無住公屋、無申領綜援的低收入人士一無所得;當然,政府的難處是從行政角度而言,難以對他們提供幫助。
不提「六大 戰略產業」
至於住豪宅的業主和高薪的打工仔為甚麼還要向他們派糖呢?政府的考慮自然是為了討好市民,總要人人有份,無一落空。
但特首稍前的《施政報告》大談「六大戰略產業」,現在財政預算隻字不提,反映政府經濟發展戰略,只是誇誇其談,並無可作性的藍圖。「六大戰略產業」,大概曾蔭權的管治班子高高舉起後,已經輕輕放下來。
中央領導人公開提到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曾俊華的回應是「香港貧窮問題的成因複雜」,但卻沒有解決方案。重組扶貧委員會未有提及;連在職的貧窮人士跨區工作交通津貼,也未見有新方案。
財政預算有十三段討論政府如何處理當前的樓市泡沫風險,不過主要政黨即時反應認為無助壓抑炒風,市場的反應顯示政府的措施「無料到」。只能派派糖的財政預算,表面看來爭議不大,但深重的危機在政府的管治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