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區人大在內地自然擁有崇高的地位。全國人大代表有權要求與各省省長和中央政府部長討論問題;中央領導層亦視各省的全國人大代表為重要的民意代表,非常重視他們就地方發展、困難和人事安排的意見。
鑑於「一國兩制」的安排,中央領導人希望避免予人干預香港的印象,而希望表示對特區政府和立法會的尊重,因而未有明顯要求港區人大代表暢談香港的發展大計、種種困難,以至各項人事安排,港區人大的影響力遂大打折扣。
只就特區與內地關係發言
回歸以來,港區人大公開發言的範疇,主要涉及特區與內地的關係。然而為了尊重「一國兩制」的安排,很多敏感的課題也只能如特首曾蔭權所言:「多做少說」。但多做少說就難以凸顯港區人大的貢獻,難以向市民有所交代。
在這樣的背景下,港區人大代表重提開設辦事處的問題。相信市民大概會支持這樣的建議,畢竟有一批熱心服務的港區人大樂意承擔「冤情大使」一類的角色總是好事。而香港與內地交往頻繁,全國人大代表利用其崇高的地位,可以為港人敲開不少大門,為香港作出貢獻。然而中國當局未見有意改變初衷。
全國政協委員汪明荃有意為「民主派」的立法會議員爭取回鄉的機會也凸顯港區人大代表角色的局限。要是港區人大代表認為這是好事,就應該理直氣壯的提案,甚至鍥而不舍地努力不斷爭取,這才是一個真正民意代表的風範。如果他們持反對的意見,也應該清楚表態。
他們的沉默和為難處就是「一國兩制」底下港區人大代表的局限。全國人大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但當然要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估計百分之七十或以上的全國人大代表是中共黨員;既是黨員,就要接受全國人黨組的指示。
中央對選舉名單影響力大
相信港區人大未有黨組,故此中國當局自然要求掌握港區人大的產生。港區人大目前由選舉特首的八百人選舉委員會選舉產生,但中國當局對醞釀名單有絕對的影響力和否決權。「民主派」人士固然當選無望,政治不正確者亦如是。這正是港區人大代表就敏感議題躊躇的原因。
在現階段,中國當局不能接受異見人士成為港區人大代表,故此不能接受港區人大由直選產生,亦不能接受在港實行內地的做法,由省級人大選舉代表該省的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即是港區人大代表不能由立法會議員選舉產生。
無法有效地為市民服務
在這樣的情況下,港區人大代表雖然是中國最高權力機關的成員,卻只能徒擁崇高的地位,無法有效地為香港市民服務,連在港設立一個辦事處也多年爭取不成,連一個稍敏感的提案也得保持沉默。
香港市民對政改的討論,只好務實地專注行政長官與立法會的選舉,對港區人大代表的選舉辦法,鮮有顧及。香港市民只得在每年全國人大的會議,才稍有機會「一睹」港區人大代表的風采,而無意追問他們的角色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