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前溫總到深圳祝賀特區成立三十周年,強調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如果不改革,就只有「死路一條」。溫總的講話,引起一定程度的憧憬,不過,內地主流媒體未有重點報道,其他領導人包括總書記胡錦濤亦沒有呼應。
短期內推動沒可能
稍前溫總代表中國出席聯合國大會,在美國接見一批中文媒體的負責人,重提中國政治改革的議題,希望能為老百姓落實憲法賦予的權利和自由。
中國領導人近年訪問西方國家,很多時都會提到要在內地推動民主化。原因大概有二:一是中國政府大力提倡國際社會民主化,作為積極的推動者,中國領導人了解不容易迴避內地民主化的問題。
二是因為西方國家認為中國不是一個民主國家,而且無意推動民主,因此總有一點不是同道中人的疏離。世紀之初,小布殊政府和一些西方國家拉攏俄羅斯制衡中國,其中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前者是民主國家,後者不是。近年美國積極與印度改善關係,甚至無視印度不參與核不擴散條約,願意提供核能和平用途的先進技術。中國不能不有所回應。
內地知識分子體會到最近十年,中國就民主化並未有任何顯著的突破。北京奧運前兩年,政治不是趨向寬鬆,而是收緊。奧運後,可能由於西藏、新疆的動亂,政治氣氛繼續收緊,就媒體、網絡通訊、非政府組織、異見分子、維權人士等環節均相當明顯。
要求中國領導層在短期內全面推動民主,差不多是沒有可能的事。其實要測試中國領導層推動民主的誠意,主要還是看媒體的自由和地方各級人大的監察作用。
從開放媒體做起
推動民主的起步點,最適當很可能就是媒體的自由度。如果內地的主要地方媒體能較自由地報道社會上的各類黑暗面,監察地方政府的工作,一定會受到民眾的歡迎。先不用談政治改革等大問題,先就監察政府的貪腐行為打開缺口就已經是大突破了。
七、八年前,內地報章為了開拓市場,增加利潤,屢闖禁區,不單打擦邊球,還以「易地報道」的方式去揭發地方上的黑暗面。所謂「易地」,就是專門報道外省的不法行為,迴避本省,因為地方媒體的負責人畢竟要向本地、本省的黨委問責。
不過這種「自由風」很快就遭遇到中宣部的壓制,近四、五年媒體都已經有所收斂。在這種情況下大談民主化,自然沒有甚麼共鳴。地方各級人大同樣缺乏佳作,前幾年尚宣稱由「橡皮圖章」化為「木圖章」,但近期基本上就監督政府、打擊貪腐行為上沒有顯著的突破,個別省級人大、政協領導人因貪腐下台更打擊了地方人大、政協的威望。
內地媒體是政治動向的重要風向標,推動民主,讓老百姓尊嚴地生活,享有憲法賦予的權利和自由,就由開放媒體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