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普遍熱衷於繼續進修。他們明白處身一個競爭激烈的勞動力市場,必須努力裝備好自己,提升本身的競爭力。作者在大學任教,平日晚上和星期六下午見到多數課室都排滿課,校園依然熱鬧,反映香港人的拼搏精神。 來去匆匆進修樂趣少
香港人一般工作忙碌,工作時間頗長,能準時五點下班的佔極少數。黃昏七時左右見到數以千計的兼讀學生湧進校園,很多晚飯都未吃,甚至連吃點東西填填肚子的機會都沒有就要跑進課室,實在令人感動。
一部分兼讀學生已結婚生子,工作之餘,家庭活動自然要撥出時間,在這樣的環境下繼續進修,真的不容易。一部分未婚同學也在談戀愛,「拍拖」有時間負擔,分配時間也吃力。在公營部門工作者假期較多,請假也容易;在中小企業任職者最困難。
公餘進修的同學做功課和看書的時間有限,但他們又急於求成,希望能盡快完成課程,取得文憑或資格。作者經常問這類同學每一門課有沒有三個小時讀書,答案經常是沒有。但當作者建議他們少修一些課,延長修讀的時間,他們幾乎無一例外的笑而不答。
能有效提升競爭力?
作者絕對無意怪責或批評這些同學。在種種壓力下,香港人的典型反應是咬緊牙齦,盡快捱過這段日子。但這種文憑主義精神,讀書既無甚樂趣可言;以這種方式盡快取得文憑,又是否真正能夠有效提升本身的競爭力呢?
精明的僱主一定會花相當時間考核求職者,他們會留心求職者的各類文憑和資格,但他們更重視求職者對社會、經濟和國際事務的分析能力,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是文章」。國際投資銀行並不介意取錄一個讀歷史而不懂銀行業務的年輕人,原因是這位年輕人有高明的分析能力,能夠與精明而富裕的客戶交談而贏得他們的欣賞和信任。
從另一角度考慮讀書的樂趣。西歐、北歐和澳洲、紐西蘭等地的人民生活較休閒,周末有充裕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假期也較多,讀書主要是為興趣,是享受人生的一部分。所謂終身教育,不僅是不斷提升本身的競爭力,當然更不是不斷地收集文憑,終身教育是豐盛人生、享受人生之道。
無時間交朋友切磋學問
有人說在哈佛大學商學院讀工商管理碩士學位最大的收穫是認識一批未來的商界精英,建立一個關係網,將來相互提攜,對發展事業大有幫助。我們不一定要如此功利,但與同學討論問題,切磋學問,是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不幸本港公餘進修的大部分同學,來去匆匆,連向同學介紹一下自己的機會都沒有,自然談不上切磋學問、交朋友了。
如果你認同上述的論點,實在不用繳交昂貴的學費去進修,參加一個讀書會可能是更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