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升級是經濟發展必經之路。九十年代中期,廣東省領導人已經銳意促進珠三角的工業升級,以求維持廣東的競爭優勢。廣東當然以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為榜樣,逐步發展高增值、高科技的工業。中國和廣東的出口量令人刮目相看,但估計其低增值的出口加工行業,每出口美國一百美元,只有十六美元留在中國
兩年前廣東為取締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強制關閉或遷移位於珠三角的這類工廠時,香港政府和經濟界未見有對策。最近一年,亦只是進行游說工作,希望中央政府和廣東省政府寬限而提供更長的調整期。中長期而言,這無助於香港應付挑戰。
即使沒有廣東省當局的具體遷移行動,這類低增值的出口加工工廠早已面臨困境。近年香港不少計程車司機,以前就是這類工廠的老闆或股東。現階段中國領導層重視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各地方政府為展示政績,不能不重視減污染、減能耗,否則地方領導人不但升官無望,烏紗也有可能不保。
市場力量不可抵擋,主要是工資和美元貶值(人民幣升值)兩項因素。鑑於農村生活改善和通貨膨脹,珠三角和沿海地區兩年前左右開始出現民工荒,不加薪就請不到工人。十多廿年未有大變動的工資大幅上升,形成成本增加。加上這兩三年美元對人民幣貶值百分之十以上。如果出口加工企業的利潤只得百分之五左右,那自然就無法繼續經營。
配合《勞動合同法》實施
不能升級就只能遷徙,遷徙的方向是勞動力更廉宜的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甚至緬甸,或是中部省份如湖南、江西等。這就是為甚麼大雪災前湖南郴州就已經吸引香港媒體的注意。
建設和諧社會一個較少人注意的環節是改善內地工人的工作環境和勞動保障。《勞動合同法》今年正式實施,去年底遂有不少企業突擊辭退員工的事件。但在可見的將來,中國的勞動力市場還是維持地區性短缺和中等技工、高等技工短缺的情況,這也加強珠三角企業向內地遷移的動力。
這種趨勢,將形成香港經濟的重要挑戰。貿易服務和物流服務俱屬本港四大經濟支柱,前年為本港提供八十四萬個就業職位。現在珠三角大量工廠要升級或是往內陸省份遷移,這對本港的貿易服務和物流服務自然會提出新的要求。這兩項服務行業要維持發展和優勢,就要適應這些新的要求。
工廠重組開拓內銷市場
另一方面,中國領導層近年要求經濟發展的動力逐漸從出口轉移到內需。向中部省份遷移的珠三角工廠相當一部分會重組開拓中國內銷市場,減少對歐美出口的依賴。如果美國經濟出現衰退,這種趨向將會加速。這也是本港貿易服務和物流服務行業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