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最近的施政報告重點在支持六項優勢產業的發展。香港與其他「亞洲三小龍」不同,政府一直把對經濟的界入減至最低限度,可以說在亞洲無出其右。現在則時移勢易,大談甚麼四大支柱產業和六項優勢產業。
無戰略支援如「無爪蟛蜞」
日本與其他亞洲三小龍政府,對推動戰略性產業的發展,手上有龐大的資源可作支援,故能得心應手。它們對國內的銀行、金融系統,有很大的影響力,足以引導優惠信貸流向戰略產業;它們也有國營企業或數額可觀的投資基金,可以直接參與戰略產業的發展。
反觀特區政府,在改轅易轍之際,並未有全盤的考慮,手上並沒有有力的機制去支援優勢產業的發展,遂予人「無爪蟛蜞」之感。有關企業界批評政府缺乏配套措施,市民亦認為政府「得個講字」。
現在特區政府提出的政策扶持,已經是打破慣例,開創先河,用心可謂良苦。然而考慮粗疏,好大喜功,故此收效不彰。首先談好大喜功,政府一下子推動六項優勢產業,實在力不從心,缺乏規模經濟的效應。例如教育產業,特首只能預留兩幅市區土地,提供約四千個學額。作者的業界同僚或認為這是區區之數,不足以發動教育產業作為一個服務輸出產業。
國內不少城市、海外都會如杜拜等均有大學城計畫,以推動教育產業。與其六項優勢產業同時並舉,不如分階段每期重點發展一兩項產業。以新加坡為例,它重點發展生物科技產業,集中資源,效果也明顯。
財團只有興趣活化工廈
考慮粗疏的基本原因是政策研究資源不足。與其他「亞洲三小龍」相比較,政府內外均沒有稍具規模的政委研究智庫。在全球化經濟的激烈競爭下,要發展一項戰略產業,一定要有精密的研究。現階段的優勢產業發展,尚未經歷這樣的研究論證階段,結果是來來去去都還是一個框架,惹來施政報告不過是搬字過紙之譏。
要推動優勢產業,一定要考慮本港產業結構的轉型,不然本地各大財團的焦點,還是在基建項目與房地產上。過去十多二十年,一直有談論如何利用本港的資金與海外網絡與內地合作推動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結果至今未見任何大規模的成果。
本來施政報告的重點是優勢產業,但社會各界對此興趣有限,關注點迅速轉移到樓價以及活化工廈的得益者上。各大財團未見有甚麼大計畫去發展六項優勢產業,但坐擁大量工廈的大財團卻可立即從政府活化工廈的政策中大獲其利。
更有甚者,本來已經有一些非牟利的藝術團體利用空置的工廈,但政府的政策勢將引致工廈租金上漲,它們很可能被逼遷,以致原來活化工廈的活動也得夭折。這還不是特區政府考慮粗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