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間,天星、皇后、利東街全部失救,民間對保育的訴求日益高漲。
發展局局長上場,留住了灣仔街市,太原街、交加街市集不用搬;皇后碼頭保存了屍骨,原地復活機會卻愈來愈渺茫。
如今,推土機的陰霾又正在籠罩着上環嘉咸街的百年市集,隨時變成新的保育戰場。受過利東街的教訓,負責重建的市建局又豈敢怠慢?
號稱H18的重建項目,位處中上環嘉咸街卑利街和結志街三個地盤,計畫重建成四幢大廈,包括住宅商業和酒店,總發展樓面約七十三萬平方呎。地盤之間的街道,正是具過百年歷史的露天市集所在。人流暢旺的市集,是區內居民買餸的地方,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富地區特色和充滿活力的街道,也成為吸引遊客的景點。
雖然重建地盤不涉及市集,但周遭環境一旦變天,露天市集能否繼續生存便成疑問。與市集相依為命卻在重建地盤內的濕貨店又如何保留?如何在重建工程進行中仍保障市集不受影響?是市建局要解決的課題。
只有一面圍板免變死城
終於,謎底解開。風暴過後的這一晚,近二百市民擠滿禮堂,出席市建局舉辦的《卑利街/嘉咸街(H18)發展計畫‧彰顯地區特色及市集建議座談會》。市建局推出修訂方案,保留露天市集的五十三檔小販和十四個濕貨店鋪。
「露天檔販留在原位,兩旁街鋪向地盤內退縮,增加了臨街店鋪與排檔的距離,令街道更寬闊,行人路更可逛。」市建局向市民介紹新方案時說。
為減少建築期對市集的影響,項目分期進行。保證嘉咸街和卑利街兩旁在同一時間只有一面圍板,避免了一次過因工程進行期間令小區變作死城。街道設置上蓋,令市集免受工程滋擾,並提供水電等配套設施。
重建項目放棄了在地庫興建停車場,除必要的上落貨外不設泊車位,以減低交通流量和對保存市集的影響。
聽民意凝聚共識值欣喜
為了重置地盤內受影響的十四個售賣雜貨蔬菜肉食的濕貨檔,小商場變成依斜坡而建的兩層濕貨街市,樓上店鋪亦可與地勢較高的結志街地面連接,令店鋪全數臨街,市民毋須上落梯級購物。原來的店鋪,可首先投標租用。
檔主擔心的當然是生計問題,重建期間要保持人流,維持生意;重建後租金又不能太貴,莫讓市民買貴餸。
「不要倒模街市」、「不要變成昂平市集」、「不要迪士尼」,明顯地,要保存地區特色的訴求清晰不過。
可是,仍有出席的市民不明白,以為小販要搬上樓。「小販一入街市便死了,兩層街市又怎上落?」區議員連忙解釋:「搬的是濕貨店,小販不用搬遷。街市在斜路,兩層都是街鋪呀!」
保留百年市集,是一眾的共識。雖然仍有市民不滿,但市建局總算下了不少工夫。先有總體規劃,工程分階段進行,重建模式以「漸變」取代「驟變」,也算是一項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