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布殊總統主政八年,論者認為他的外交政策深受新保守主義影響。不過新保守主義的中堅人物對副總統切尼及國防部長拉莫斯菲爾德是不是新保守主義者則頗有爭議,雖然對小布殊政府外交政策的批評矛頭通常集中在這兩人身上。
不信任國際組織
新保守主義者就外交政策的信條大概有四項。首先是他們深信外交政策源自政府的本質,故此他們有改變「流氓國家」政權的強烈動機。他們與保守主義者如前國務卿基辛格的重要分別在此,基辛格等採取現實主義的觀點,認為國家總要謀求最大的利益,故此他們容易與共產主義國家打交道。新保守主義就外交政策與政權本質關係的觀點自然有他們的道理,西方國家有不少人也相信民主國家,特別是民主國家之間,不會動武。新保守主義者的強烈干預意圖是基於他們的第二項信念,就是美國有道德承擔及力量去維持世界秩序,所以小布殊政府要推翻伊拉克薩達姆政權以及在中東地區推動民主。
在強調美國的道德承擔與力量的同時,新保守主義不信任國際組織包括聯合國。既堅持美國的道德承擔,又相信美國的力量而不信任國際組織,自然容易採取「單邊主義」的立場,甚至不惜開罪盟友。與美國及西方的自由主義及國際主義者迥然相反,新保守主義者對維持和開拓美國在國際組織的影響力並沒有興趣。
新保守主義者的始祖本來相當左傾,但他們對史太林的共產主義模式深惡痛絕。因而對任何社會改革工程有相當保留。其實推動民主也是一項龐大複雜的社會改革工程,新保守主義者往往忽視有關的配套社會改革。
重點盲點忽視經濟
入侵伊拉克的軍事勝利並不是難事,但小布殊政府明顯地低估了在伊拉克維持和平與秩序,繼而恢復經濟,創造就業以至建立民主政體的困難。現在美國雖然逐步從伊拉克撤軍,但要達到建立有效運作民主政體的目標還有一大段距離。
新保守主義者就外交政策的一個重要盲點就是忽視經濟、社會發展。沒有一定的經濟、社會基礎,怎能推動民主?不能有力扶助發展中國家推動經濟發展,美國怎能有道德上的號召力去維持國際秩序?即使是反恐,其實西方國家也明白要消弭恐怖主義分子滋生的溫,最重要還是促進經濟發展,創造就業,讓年輕人感到有希望、有發展事業的機會。小布殊政府當然要為前年、去年的國際金融海嘯負責,這場風暴讓不少發展中國家經濟受挫,社會不妥自有助恐怖主義活動。這幾年西方國家對恐怖主義開始有新的看法。從近十年的經驗看,不少恐怖主義分子其實是西歐國家不能融入當地的回教徒,因而西歐國家其實比美國更受恐怖主義的威脅,西歐國家當然早已建立民主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