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國家的大選,選民主要考慮的還是經濟和民生問題,外交政策一般不是關鍵性的議題。即使就外交政策而言,伊拉克戰爭和美國撤軍的時間表是目前奧巴馬和麥凱恩分歧最明顯和選民最關心者,就美國對亞洲和中國的政策,兩位候選人「過招」不多。
兩候選人曾向中國施壓
美國總統布殊現階段積極為本身的八年任期留下建樹,台灣海峽兩岸關係轉趨緩和,以及就北韓核問題「六方會談」繼續取得進展大概可算是中美關係的亮點;布殊總統亦一早答應出席北京奧運的開幕式。餘下數月,相信不會有甚麼大爭端。
奧巴馬和麥凱恩作為參議員時,均有意向中國施壓。奧巴馬去年參與要求中國政府讓人民幣大幅升值,否則會對中國出口施加懲罰性關稅的議案。民主黨的基本立場較為傾向貿易保護主義,希拉莉選情告急時亦主動攻擊人民幣的匯率、進口中國貨品的污染等。
亞洲國家除印尼外,一般較歡迎麥凱恩。不過,麥凱恩的外交立場相當接近美國的保守主流,認為要為中國的崛起構築應對策略,包括加強與美國傳統盟國的關係、維持美國在東亞的軍力,以及強化一眾亞洲民主國家的聯盟,即是拉攏日、韓、澳、印等來制衡中國。
競選立場與上任有差異
中國領導層傳統的看法是,候選人競選時的立場不必太重視。一旦當上總統,就得面對現實;而中美關係共同利益不少,雙方關係嚴重倒退的代價不菲。任何美國總統均要接受外交的現實,而中國政府希望保持良好的雙邊關係,會尊重美國的基本利益。
列根總統在一九八○年競選時,曾提出要與台灣恢復「官方關係」;結果兩年後中美雙方達成對台軍售聯合公報,成為雙邊關係的三個基礎文件之一。克林頓總統一九九二年競選時,亦提出「最惠國」待遇要與人權問題掛鈎;九四年春天克林頓總統接受兩者要脫鈎。
布殊總統二千年競選時,認為中國是「戰略競爭對手」。上任初即發生「間諜機事件」以及大量對台軍售,中美關係相當緊張。但其後因為「九一一」事件,美國要拉攏中國反恐,雙方關係有所緩和。
目前中國政府大概是靜觀其變,再仔細觀察新總統的外交、國防班子。其實美國國會選舉亦是一個重要的因素。兩年前的國會中期選舉有多位支持貿易保護主義的候選人新當選;今年美國經濟遭遇困難、失業率趨升,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會繼續抬頭。
美經濟未復甦增加摩擦
如果民主黨在參、眾兩院優勢繼續擴大,而美國經濟不能迅速復甦,中美之間的經濟摩擦會增加,美國會傾向針對人民幣匯率、貿易逆差等問題向中國施壓,這反而是中國較為擔心的趨勢。中國目前亦受通脹問題困擾,對外經濟政策要調節的空間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