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電話響個不停。原因是傳媒朋友接二連三地收到城中各大型發展項目縮減密度的消息,希望筆者回應。
先有港鐵南昌站和元朗站各減兩幢高樓以減低屏風效應。還來不及細心研究分析,便再來一個擾攘多年灣仔合和中心二期(前稱MegaTower)大幅削減建築物高度,由九十三層減至五十五層,比合和中心還要矮,不再遮擋山脊綫。
南昌站密度應更低
「收貨不收貨?」是朋友想知的答案。
看過南昌站的修訂,就像拔掉兩隻門牙般把五十層高一字平排的住宅由十一幢減至九幢,留出兩柱各闊約三十米的通風口,平台高度降低了,地積比由八倍減至六點六倍。
為甚麼只減兩幢,不是三幢四幢?以南昌站位處海濱地帶,密度應該更低。早前城規會便把紅磡區海濱未賣出土地的地積比率上限降至四倍。不過,政府說這是平衡了發展和環境,樁早已打了,修改空間有限。
「哪你收貨不收貨?」
只能說,消息值得鼓舞;方向正確,方案比原來的屏風樓有明顯改善。政府確是順應民意,走出了一大步。亦只能說,這是討價還價的結果。
但開天殺價,落地還錢,是規劃嗎?
合和二期破冰抵讚
灣仔合和中心二期又是另一個故事。
九十三層的摩天巨塔,在今天實在難以獲得批准。但事實上,發展商在九四年獲城規會依法通過了九十三層方案,並獲得屋宇署批准圖則,只欠與政府換地。發展商的談判籌碼是,對發展有合理期望。政府一方,面對過時的方案和市民的反對聲音,進行換地便等於罔顧民意成全一個不合時宜的龐大發展;不換地又怕被發展商起訴。政府正陷於兩難的局面,如何處理實在考起局長,畢竟這是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燙手山芋。
終於,發展局局長成功說服了發展商,後者亦釋出善意修改設計,總算打破僵局,誠然是件好事。值得一讚。
建築面積大削三成,看來發展商作出了很大的讓步。有朋友卻隨即提醒︰「以發展商只擁有發展地盤的一半土地計算,其實經已多發展了四成面積了。」為免蹉跎歲月,項目無法進行,還是見好即收。
當然仍然有人不滿意。有評論說,既然發展商慷慨讓步,現今經濟低迷,為了創造就業(發展商說項目會創造四千個職位),環保人士應該將就一下,收貨算了。即是說,你再有意見就是阻礙工人開工,阻礙經濟發展。嘩,罪名誰敢擔當?
不禁要問,倘若如此,為了創造就業,可不可以在你家門口建座大山?為了創造就業,可不可以在西九龍建個大白象?為了創造就業,不如把維港填了。
城市規劃不是有更客觀的標準嗎?交通評估是否及格?與周遭環境是否協調?五百棵樹如何保留?休憩空間如何設計?如果真的如局長所說不用再過城規會,哪又靠誰來為市民把關?
「哪你收貨不收貨?」朋友再問。「唔……」忽然驚覺,城市規劃,原來像街市買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