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屆立法會選舉,各政黨均重視爭取年輕人的選票。首先是推出較為年輕的候選人,以爭取年輕選民的認同;其次是利用各類網絡媒體,吸引年輕人的注意,然而整體投票率偏低,相信年輕選民的投票率又低。
在激烈的選戰中,勝負往往取決於數千票至一萬票,投票意欲較低而政治立場可塑性相當高的年輕選民,自然成為關鍵因素。不過,除了社民連外,似乎各主要政黨均未能成功開拓年輕人的票源。
民建聯決心栽培第二梯 隊
自由黨的重商立場,以及年齡偏高的候選人對年輕人自然難有吸引力。它的第二梯隊候選人鮮有表現機會,亦難有發揮。民建聯有陳克勤和李慧琼兩位年輕候選人順利當選,的確反映其銳意栽培第二梯隊的決心,但其親建制的立場對年輕人沒有甚麼吸引力。不過,三十歲後的年輕專業人士要開始創業,對加入民建聯以建立內地的業務網絡則有相當的興趣。
工聯會的根基在基層服務,年輕選民認同不強。這次選舉中,一些親建制標榜獨立的團隊像葉劉淑儀、龐愛蘭、梁美芬等的確花了不少心思去吸引年輕選民,而且成績不錯,特別是葉劉淑儀的團隊。
社民連激進言論最吸引
在民主派的陣營,民主、公民和民協三黨在爭取年輕選民方面未見有突出表現。民主黨和民協主要依賴歷年經營的「樁腳」和關係網;因有的形象對傳統民主派的支持者仍能維持相當吸引力。公民黨雖然努力培育第二梯隊,但其主要支持者為中年、中產、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稍高的一群。
社民連激進的言論對年輕選民似乎最有吸引力,在網民群體幾乎有壓倒性的支持度。職工盟和街工主力還是在其傳統的社區和勞工網絡;它們的第二梯隊候選人發揮不多。何秀蘭和勞永樂對爭取年輕選民似乎頗見工夫。
香港的年輕一代一般傾向支持民主,但熱情有限,承擔不強。民主運動年長一輩的領導人物未有給予他們深刻的印象。單憑民主、自由、法治的號召,不足贏得他們手中的選票。激烈的言論令年輕人感到「過癮」、「夠酷」,可能爭取到他們投票支持,但要動員他們進一步參與,依然不易。
「長毛」的支持者不易鞏固
相比他們的上一代,年輕人明白發展事業不容易,甚至找一份理想工作也愈來愈困難。不過,他們未有感受到生活的重擔,也沒有那種「難民心態」要奮力求生。他們追求生活的素質,而這方面大部分政黨在他們眼中都差不多交了白卷。
政黨的政綱未能打動他們,甚至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個別候選人的形象對他們有相當吸引力,但持久性成疑。梁國雄的年輕支持者亦不易鞏固。
年輕人的政治冷感,對推動民主運動固然是嚴峻挑戰,對提升社會的凝聚力和政府的認受性同樣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