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媒體有不少有關社會對本港鉅富和大財團不滿的討論,因而後者也感受到壓力。自由黨的田氏兄弟建議利用港府豐厚的財政儲備去扶貧,港府反應相當冷淡。
港府財政儲備豐厚,是不爭的事實。自港英時代以來,除了經濟困難的年頭,一般總會維持預算有盈餘;而經常性的收入多過經常性的開支,以補貼基建項目等非經常性開支。香港政府無意舉債,發行債券、票據的目的主要是協助本地債券、票據市場的發展。
「派派糖」非扶貧良方
在外地經濟學者眼中,香港政府財政作風保守,政府亦以此為傲。就財政儲備而言,怎樣方算足夠、合理呢?二○○二年,特區政府表示可以應付政府一年開支的財政儲備大概就足夠了。
到二○○七年春,因為SARS的打擊後經濟復甦,財政儲備增加至政府十九個月開支的水平。但政府改口宣稱財政儲備應該維持在本地生產總值百分之三十至五十之間,即是港府十八個月到兩年的開支。財政司再補充說明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些計算方法,港府到二○三○年,尚須多積儲十八個月政府開支的財政儲備,以應付人口老化的負擔。
這一類的言論,其實反映一個基本的問題,就是財政儲備的功能以及財政儲備的合理水平。特區政府應該讓政府本身和市民大眾有一個清晰的了解。政府先有一個明確的立場,以及提出支持立場的理據,社會才可以有充分的討論。
財政儲備作為政府的資產,通常每年有一定的收益,除非投資嚴重損手。目前這些收益繼續保留在財政儲備內。如果各方面能就財政儲備的合理水平達成共識,一旦儲備已達致該水平,市民及政府自可視儲備每年投資的收益為政府收入的一部分,以支持政府的開支。
另一方面是人口老化和扶貧的問題。這是港府長遠規劃的重要課題,但董建華政府和曾蔭權政府因為民望欠佳,魄力不足,一直只打算「派派糖」討好一下市民,並未有提出長期的規劃。所謂扶貧,市民期望的當然不是多派發一個月綜援,減免公屋住戶一個月租金等措施。
社會服務規劃不容迴避
面對人口老化及貧富愈趨懸殊的長期趨勢,政府應該檢討各項重要社會服務長期的需求,希望達致的服務水平、長期融資等重要問題。應付人口老化,最重要自然是退休保障和醫療服務;任何政府均須要設計一套供款計畫,籌劃長期融資,以應付需求。
現階段的強制性退休保障計畫,供款水平偏低,實在不足以為全體市民提供足夠的退休保障。沒有一個全民供款計畫,長期醫療融資亦會出現問題;政府資金不足,服務水平就會下降。
怎樣利用財政儲備去幫助應付長遠的社會服務規劃,這才是港府不容迴避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