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下屆特首選舉的討論,近期因為有不少爭議話題而冷卻,但這不表示討論完全停止,反而因為冷靜下來,開始浮現出一些更可觀,也更值得討論的觀點。
有兩篇由建制派元老寫的文章,特別吸引筆者的眼球。一篇題為《別無選擇》,作者是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載於八月五日《AM 730》);另一篇題為《二○一七年能讓民主派「入閘」嗎?》,作者是吳康民先生(載於八月八日《明報》)。兩篇鴻文有一個共同而且重要的論點,就是二○一七年特首選舉,不能搞「篩選」,原因是其政治後果非常嚴重。筆者無意做文抄公,讀者如要了解兩位的觀點,可讀他們的文章。
其實,搞「篩選」有嚴重的政治後果,既不是預言,也不是推測,而是已發生和正存在的事實。如果說搞「篩選」是為了確保中央心儀的人能夠當選特首,那麼由回歸至今沿用的「小圈子選舉」——即中央欽點——已經發揮了相同的效果。既然方法的性質無變,那麼由此方法得出來的後果亦會一樣。這就是為甚麼筆者說搞「篩選」的嚴重的政治後果是已發生和正存在的事實。筆者所指的「嚴重的政治後果」,就是用這個方法選出來的特首,肯定會成為一個不及格的特首,從而損害特區政府的管治。這是憑過去十六年的經驗——一個由香港市民付出極沉重代價換來的經驗——得出一個結論。
第一任特首董建華先生,提出很多政策,卻徒勞無功,最終被一連串的政治風波拖累而要下台。接任的曾蔭權,是一個老練的公務員,被認為是一個「醒目仔」,但任期中毫無作為,令政府變成一個「無為政府」,甚至在任期將結時被揭發收受富豪利益,令政府蒙上貪腐的污名。現任的梁振英,是一位專業人士,中央長期培訓的幹部,卻被比喻為一隻「狼」。上任至今一年多,撇開他本人的誠信問題及其團隊接連有人下台不說,單看其管治,已經瀕臨癱瘓邊緣。曾經投票選他當特首的選委及其支持者,如今應該反省一下,自己對香港做了甚麼「好」事。
由此可見,從董建華到梁振英,歷任特首的質素「一蟹不如一蟹」,連帶特區政府的管治,也每況愈下。光憑這些事實,已足以證實在現行的特首選舉制度之下,不論當選人的背景是甚麼,品格孰優孰劣,能力是高或低,都會變成一個不及格的特首,破壞特區政府的管治。進一步說,「篩選」和「欽點」只是表面不同,實質無異,不及格的特首,會因為搞「篩選」而不斷出現。
已故中央領導人鄧小平曾經說過:「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節錄自《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一九八○年八月十八日))所以,當時在鄧小平先生領導下的中央政府在制訂《基本法》時,已經預設應該早於○七年推行符合國際標準的特首普選。奈何好事多磨,時至今日,仍未成事,而且還在就「愛國愛港」、「筲箕論」等老套重複、沒完沒了和多說無益的論題展開爭論。筆者希望二○一七年特首普選的討論,能夠因建制派出現意見的轉向而重回正軌,乃至最終實現。為了香港的未來和管治,我們的確需要一個由民主產生的政府。Let’s stand on the right side of history.